不落与不昧,半明兼半晦。
不昧与不落,两头空索索。
五百生前个野狐,而今冷地谩追呼。
座中既有江南客,休向樽前唱鹧鸪。
不落与不昧,半明兼半晦。
不昧与不落,两头空索索。
不落即无明也,不昧即无暗也。
“两头”指前两句的“不落”和“不昧”,“空索索”形容没有意义、没有结果。
五百生前个野狐,而今冷地谩追呼。
五百年前一个野狐精,如今冷清地被世人追逐。
五百年前,这个野狐精曾经出现过,但现在却无人理会。
座中既有江南客,休向樽前唱鹧鸪。
在座的中有来自江南的客人,请不要在宴会上唱鹧鸪了。
江南客指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他们可能因为思乡而感伤。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内容涉及佛学中的“不落”、“不昧”、“两头空索索”、“五百年前个野狐”等概念。诗人通过这些佛教术语,表达了对人生虚无、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
诗的第一句“不落与不昧,半明兼半晦”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一切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在这里,“不落”代表无明(无知),“不昧”代表无暗(愚昧)。它们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体。这种观念在佛教中被称为“缘起”,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有其因缘和条件,没有绝对的独立自主。
第二句“不昧与不落,两头空索索”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对立统一关系。这里的“两头空索索”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关系的虚无性,即无论是无明还是无暗,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只能带来无尽的困扰和空虚。
诗的第三句“五百年前个野狐,而今冷地谩追呼”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虚无。这里的“五百年前个野狐”指的是五百年前的某个生物或事件,而“而今冷地谩追呼”则表示人们对此毫无察觉,只是随意追逐。这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真相的无知和盲目。
诗的第四句“座中既有江南客,休向樽前唱鹧鸪”则是对读者的告诫。这里的“江南客”指的是远离家乡的人,他们可能因为思乡而感慨。而“鹧鸪”是一种鸟类,以其鸣叫声优美而闻名。这里用鹧鸪来象征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劝诫人们不要在宴会上唱鹧鸪,因为那是对故乡的一种回忆和怀念,而非当下的快乐。
这首诗以佛教中的“不落”、“不昧”、“两头空索索”等概念为线索,通过对人生的无常和虚无的深刻反思,传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真谛的探寻和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体现了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即通过观察世间万物的生灭变化,达到对宇宙本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