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必有光,其光无间隔。
名实要相称,非青黄赤白。
参彻佛祖顶𩕳禅,不是等闲相诳吓。
我所参得底只要涅槃堂里用,且不听杜撰禅师三千八百画。
吾为作证明,他年将作轨格。
【注释】
德光:即德光禅师,唐代僧人。参赞:佛教用语,指以佛为师,以佛语为教的修行方法。有德必有光:有德行的人自然光明磊落。其光无间隔:他的光辉没有隔阂。名实要相称:名声和实际要相符合。非青黄赤白:不是青色、黄色、白色,比喻不虚伪。参彻:参透。佛祖顶𩕳禅:佛祖头顶的宝珠——佛性。不是等闲相诳吓:不能轻易欺骗。三千八百:指佛经中说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经文共有3800部。吾为作证明:我是为你做证明。轨格:法则,规则。
【赏析】
德光禅师是唐代一位著名的禅宗僧侣,他以“有德必有光”这句话来表达他的修行观念。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内心纯净,那么他的行为举止就会显得光彩照人,这种光彩并不是通过外表或者言语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内心的修为。因此,他强调的是内心的修养和修行,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这首诗是对德光禅师的一种赞赏和肯定,他用“德光禅人求赞”作为开头,表明了这是一首诗歌的标题。在诗歌中,他赞美了德光禅师的品德和修行,认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佛学修养的人。他赞扬德光禅师能够参透佛性,不被世俗迷惑,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宁静。
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禅宗的理解和信仰。他认为禅宗的核心在于追求内心的解脱和超越,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和规矩。他倡导的是内在的修养和修行,而不是外在的追求和表现。他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他还强调了禅宗的实践意义。他认为禅宗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思想,更是一种实践的方法和路径。他鼓励人们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他认为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禅宗的智慧和精髓。
这首诗通过对德光禅师的赞美和肯定,表达了他对禅宗的理解和信仰,强调了内在修养和修行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禅宗实践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