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须弥第一槌,电光石火太迟迟。
象王行处狐踪绝,师子咆哮百兽危。
【赏析】
此诗题下原注云:“起句是颂古,中间四句各引古人故事。”
起句“提起须弥第一槌”一句,以须弥山比喻佛法之重。须弥山,又称尸罗尼山,在南印度摩竭提国。据佛经所说,须弥山高七万里,大如铁围山。须弥山有四大金刚力士守护,一为善首罗刹王(又名大力黑天),二为多闻金刚,三为增长金刚,四为广目金刚。须弥山的山腰有一石洞,名为“须弥藏”,内有阿罗汉舍利。释迦牟尼成道后,曾在此地说法。因此,须弥山常被用作比喻,表示佛法之崇高。
“电光石火太迟迟”一句,用闪电和石头燃烧的比喻来形容佛法的迅速。电光石火,形容佛法的迅猛、迅速,如同闪电劈石一样,瞬间即可摧毁一切邪恶。
第二句“象王行处狐踪绝”一句,以象王比喻佛祖,用狐狸的踪迹来形容邪教的猖獗。象王,即大象之王,象征佛祖的智慧;狐狸,象征着邪恶势力。这句诗的意思是,当佛祖行走时,邪教的踪迹就会消失,因为佛祖的智慧已经将它们全部消灭。
第三句“师子咆哮百兽危”一句,以师子(狮子)咆哮来形容佛法的力量,用百兽危惧来比喻邪教的恐慌。师子,即狮子,象征佛法的力量;百兽,指的是各种各样的邪恶势力。这句诗的意思是,当佛法的力量展现出来时,所有的邪恶势力都会感到恐慌和危险。
这首诗通过对佛法与邪恶势力的对比,赞美了佛法的伟大和力量。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邪教的影响,保护好自己的心灵安全。
这首诗采用了寓言式的表达方式,通过典故和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佛教教义的深邃和广大。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界的元素,也有人类社会的现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而生动的画面。诗人巧妙地将这些意象融入诗句之中,使得整首诗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