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不赴堂,庄主谢临屈。
一字入公门,九牛撤不出。
注释:和尚不去参加堂会,庄主感激地向他致谢。
一旦将字写进官府公文,即使九头牛也拉不出。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以“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为关键,形象描绘了文字狱的危害,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和残暴。
和尚不赴堂,庄主谢临屈。
一字入公门,九牛撤不出。
注释:和尚不去参加堂会,庄主感激地向他致谢。
一旦将字写进官府公文,即使九头牛也拉不出。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以“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为关键,形象描绘了文字狱的危害,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和残暴。
邹搜敛似天烝枣,轻轻触著便烦恼。 身著如来三事衣,口中谤佛法僧宝。 从来纤芥不与人,一毫不就他人讨。 蓦然合眼入黄泉,定须聒噪阎罗老。 注释: 1. 邹:指和尚。 2. 搜敛:收聚。 3. 天烝(zhēn)枣:比喻佛祖如天帝一般神圣庄严,枣树生长在天帝所住的地方。 4. 烦恼:指心中烦恼。 5. 如来:佛教用语,指释迦牟尼佛。 6. 三事衣:佛教语,指袈裟、锡杖、僧鞋三件法器。 7. 谤:毁谤。
诗句解释: 1. 雪峰空长老求赞:“雪峰”指的是著名的佛教禅宗祖师雪峰禅师,“空长老”可能是指对雪峰的敬称。这里可能是在表达雪峰禅师的智慧或教义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 慧空抓著吾痒处,吾尝扎著伊痛处。:“慧空”可能是指智慧或悟性,“吾痒处”和“吾痛处”分别指自己的弱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扎著”意为触及、触动。这句诗表达了对自我认识的深刻反思,以及勇于面对自己的短处,不断寻求提升的愿望。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要词句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结合题目的要求来回答赏析即可。 “画得百千本,都卢祇这是”,意思是:画了很多很多,都是这幅图,只有这一幅才是。这两句是说,画了成百上千幅的画,但都是同一幅图。“都卢”指《大悲咒》中的经文名,“祇”是梵语音译词,指经文的节数。 “师玿长老求赞”,“师玿”即“师僧”。“长老”是对僧人的一种尊称
注释: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卓锥之地。 这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一片瓦可以盖住头顶,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挖个洞种地。这里的“片瓦”和“卓锥之地”分别指的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即住房和土地。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挣扎。 赤骨𩪸个浑身,与人争甚闲气。 这句的意思是说,全身都被骨头染成了红色,与别人争执又有什么意义呢?这里的“赤骨𩪸”是形容骨头的颜色
【注释】 1. 禅人:指诗人自己。2. 其四:指《题李凝幽居》中的第四首。3. 铁蛇:形容剑锋锋利如蛇。4. 毒气烁烁:形容剑气寒光逼人。5. 拟议不来,劈口便著:意思是说用言语来商量,却来不及,一开口就着了道儿。6. 著(zhù)着:中了招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剑术的诗。全诗写一个剑客,挥舞宝剑,勇猛地战斗,最后被敌手砍倒。诗人通过描绘剑客的形象,赞扬了他武艺高强
1. 诗句 “这汉”:指的是释宗杲,他一生倔强,偏向人前放软。 “涅槃”:佛教术语,指达到涅槃境界,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 “荆棘”与“解脱门”:表示修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以及解脱的希望。 “三病”:佛教中指三种烦恼,即瞋恚、痴及我执。 “楞严义八还”:指佛教中的楞严经义理,八大因缘的回还。 “少林”与“孔笛”:分别代表少林武术和孔笛乐器,此处用以比喻禅宗文化。 “汩罗湾”
【注释】 1.咄:感叹词。 2.担版汉:指读书人,“担”是“担”字的古体写法,“版”是“版”字的古体写法。 3.从来无所知: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什么知识。 4.曾经一顿饱:意思是说曾经吃过饭。 5.忘却累年饥:意思是忘记了以前饿肚子的痛苦。 6.动:行动。 7.便:就。 8.触人讳:触犯了别人的忌讳。 9.拍盲不识时:拍着眼睛看不清时机。 10.平生没活计:一辈子没有生计。 11.没活计
【注释】 德光:即德光禅师,唐代僧人。参赞:佛教用语,指以佛为师,以佛语为教的修行方法。有德必有光:有德行的人自然光明磊落。其光无间隔:他的光辉没有隔阂。名实要相称:名声和实际要相符合。非青黄赤白:不是青色、黄色、白色,比喻不虚伪。参彻:参透。佛祖顶𩕳禅:佛祖头顶的宝珠——佛性。不是等闲相诳吓:不能轻易欺骗。三千八百:指佛经中说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经文共有3800部。吾为作证明:我是为你做证明
注释: 咄哉灭胡种,面目真可恶。 过桥便拆桥,得路便塞路。 虽欲彊柔和,毕竟触人怒。 万事类如此,谁敢相亲附。 乞儿囊本空,常夸敌国富。 闻说阎罗王,未免生怕怖。 休更放大言,嫌佛不肯做。 译文: 咄哉!那些消灭胡人的种族,他们的面容真是可恶。 他们过桥就拆桥,得到路就封路。 虽然他们想要变得柔和,但最终还是惹恼了他人。 万事都是这样,谁敢亲近他们? 乞丐的口袋原本就空,却总是吹嘘别人的国家富有
法宏禅师求我为他写一首偈,诗的大意是: 不曾用舌头动一动,葛藤已经遍布天下。 随便一打虚空,随手就能形成缝隙。 法宏的相貌与我相同,仿佛镇州的普化。 我要在诗中写他,作为丛林佳话。 注释: 1. 不曾动著舌头:意思是说没有用嘴巴说话(即不用言语表达意思)。 2. 葛藤已遍天下:比喻法宏禅师的佛法已经普及到整个天下,到处都能听到他的教诲。 3. 等闲一击虚空:指法宏禅师随便一下手就能打穿虚空
【赏析】 此诗题下原注云:“起句是颂古,中间四句各引古人故事。” 起句“提起须弥第一槌”一句,以须弥山比喻佛法之重。须弥山,又称尸罗尼山,在南印度摩竭提国。据佛经所说,须弥山高七万里,大如铁围山。须弥山有四大金刚力士守护,一为善首罗刹王(又名大力黑天),二为多闻金刚,三为增长金刚,四为广目金刚。须弥山的山腰有一石洞,名为“须弥藏”,内有阿罗汉舍利。释迦牟尼成道后,曾在此地说法。因此
在宋代释宗杲的一首偈颂《颂古一百二十一首·其六十二》中,我们可以找到对人生、世态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解析及注释: 1. 诗句解读: - 夜半明星当午现: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夜深时分,天空中明亮的星星如同白日般的太阳一般照耀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星辰不变的永恒。 - 愚夫犹待晓鸡鸣:这里的“愚夫”可能指的是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他们在清晨仍然期待着鸡鸣声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
【注释】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这是一组以“颂”为题的诗,颂就是赞美。 会里呈真处:在寺庙里向僧人呈献礼物的地方。 临济堂前吃菜时:在临济寺吃斋饭的时候。 连此三回露拴索:连续三次在寺庙里吃斋饭。 咄这缘台盘乞儿:被当作乞丐对待。 【赏析】 此诗写一位游方僧,因长期在寺庙里吃斋饭,被人当作乞丐看待。 他向寺庙里的僧人送过礼,是在寺庙里呈献礼物的地方。次句是说,他在临济堂前吃过斋饭。第三句是说
诗句原文: 祖父田园都卖了,四边界至不曾留。 奈何犹有中心树,恼乱春风卒未休。 译文注释: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宗杲的作品,描述了祖父的田地被卖光,但家中仍有一棵树,这棵树成为了诗人心中的矛盾和纠结的象征。 赏析: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祖传田地被卖而心中无法平静的情感。首句“祖父田园都卖了”直接点明了主题,揭示了祖辈留下的遗产被无情地夺走,让人感到心痛
注释:新媳妇骑着驴子阿家牵着,阿家不给她鞭打。回到家中人们还不认识她,从今以后她懒得再出门前。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新媳妇第一次被夫家接来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生动的动作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新媳妇初到夫家的羞涩与娇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俗习惯。 首句“新妇骑驴阿家牵”,描述了新媳妇骑着驴子被阿家牵着的场景。这里的“新妇”指的是刚被夫家接来的新娘,“阿家”则是指新郎的家人
【注释】 猛焰:猛烈的火焰。蚊蚋:蚊子、苍蝇等小昆虫。泊:停歇。死尸:尸体。任是:纵使。三头并六臂:古代传说中大禹有三个头颅,六个手臂。比喻强大的力量。望风:见风吹动旗帜,就知道自己军队已败了。竖降旗:倒插旗,表示投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通过写大禹治水,以表现其威猛无比的气度和才能。 首句“猛焰不容蚊蚋泊”,写夏禹治水时,水势汹涌,蚊蚋等小虫都无处落脚,连水里的尸体也难以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