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为学日有益,不知为道又如何。
但觉家贫身渐老,聪明不及旧时多。
【解析】
题干中“损翁”指的应该是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因变法引起新党和旧党的斗争而罢相。
其一,从全诗的意境看,这是一首写读书人的自叹之作。“明知为学日有益”,说的是自己明白勤于学习的好处,但是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里用一个转折连词“但”把两种意思连接起来,表明虽然自己明白学习有益处,可是却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所以感到迷惘。“不知为道又如何”,说不明白学习的目的,那么学习又有什么用呢?这里又是一个转折,表现了诗人对学习的茫然。“家贫身渐老,聪明不及旧时多”,是说自己由于生活贫困,年纪渐长,头脑越来越不灵活,与过去相比已经不如了。这里也用了两个转折,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现状的不满。
其二,从全诗的结构安排来看,首句“明知为学日有益”总领全篇,第二、三两句承此而来,第四、五句再回到“不知为道又如何”,最后一句又回到了本题,结构严谨。另外,“家贫”和“身老”是诗人自谦之辞,“聪明不及旧时多”既写出了自己的衰老,也暗含自己的政治失意。
其三,从炼字的角度分析,“益”字用得最妙。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里说:“某则欲求贤才而赏之,欲求直言而用之。”可见他并不是反对学习,只是希望学习能够带来实际利益;同时,“益”字又写出了他对于学习目的的困惑和迷茫。
【答案】
译文:
我深知勤奋地学习是有好处的,可我却不清楚究竟为了什么而要这样做。如今家境贫寒,年岁渐长,头脑也不像从前那样灵光了。
赏析:
此诗作于王安石被罢相后,表达了他对学习目的的思考。首句总起,点明主旨,二、三句承此而来,四、五句又回到“不知为道又如何”,以反问收束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作者由读书到致仕,由壮年到迟暮,感慨良多。开头“明明”二字用得很妙,它既表明自己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更表明了自己对学习目的的模糊和困惑。接着“不知为道又如何”,表明自己对学习目的的困惑;“家贫身渐老”,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聪明不及旧时多”,表明自己对自身衰老的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