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曹溪水,千江悉混流。
深期能远到,未可辄中休。
知识随方有,禅林在处稠。
杖头亲探过,归路却相求。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其原文如下:

南华定兄访予疏山临分欲偈作此

一滴曹溪水,千江悉混流。

深期能远到,未可辄中休。

知识随方有,禅林在处稠。

杖头亲探过,归路却相求。

注释:

  • 南华定兄:即僧皎然(720~803),唐代著名诗僧,与贾岛为好友。
  • 疏山:即指山名,具体位置不明确。
  • 偈:佛经中的一种文体,多用诗歌形式表达佛教的教理教义。
  • 此:代指这首诗《送南华师》
  • 曹溪:即南岳衡山脚下的曹溪,又称石头和尚,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法号。
    译文:
    一瓢曹溪的水,流入千条江河,
    深深期待能远行到远方,却不能马上停歇。
    知识到处都有,修行的地方处处可见,
    杖头亲身探寻过去,回家的路途却相互寻求。
    赏析:
    这首诗是贾岛在一次拜访朋友时所作的,表达了他对禅宗修行和佛法传播的思考。全诗通过描绘禅宗修行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理解和感悟。
    首句“一滴曹溪水,千江悉混流。”以水滴入江海的景象,比喻佛法如水流般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曹溪是禅宗的发源地,这里用水来形容佛法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次句“深期能远到远方”,则表达了诗人对修行者应具备的深厚修行基础的期望,只有基础扎实的人才能深入佛法,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三句“知识随方有,禅林在处稠。”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应具备的知识储备,无论是哪个地方、哪种情境,都能找到修行的机会。而第四句“杖头亲探过,归路却相求。”则描绘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的过程。他可能曾经亲自踏上旅程,去寻找更深层次的修行方法和领悟。
    整首诗通过描绘禅宗修行的场景和个人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修行者的期望和鼓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