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询初不失程途,收得金刚脑后珠。
两手持来亲献我,光明烱烱破昏衢。
注释:谢杨善才道友赠予我数珠(念珠)。南询初不失程途,即指在南方询问时,始终不会迷失道路;收得金刚脑后珠,即指获得金刚脑后的数珠。两手持来亲献我,即指亲手拿着这数珠献给我;光明烱烱破昏衢,即指这数珠的光明照耀,使我能够破除迷茫的道路。
赏析:诗中描述的是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友人赠送的珍贵礼物数珠。诗人对于这份友谊和礼物充满了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深厚情谊的珍视和珍惜。
南询初不失程途,收得金刚脑后珠。
两手持来亲献我,光明烱烱破昏衢。
注释:谢杨善才道友赠予我数珠(念珠)。南询初不失程途,即指在南方询问时,始终不会迷失道路;收得金刚脑后珠,即指获得金刚脑后的数珠。两手持来亲献我,即指亲手拿着这数珠献给我;光明烱烱破昏衢,即指这数珠的光明照耀,使我能够破除迷茫的道路。
赏析:诗中描述的是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友人赠送的珍贵礼物数珠。诗人对于这份友谊和礼物充满了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深厚情谊的珍视和珍惜。
这首诗是吉彬老二侄女绣普贤菩萨求赞的诗句。下面是逐句翻译: 吉彬老二侄女刺绣普贤菩萨,请求赞美。 吴门吉彬老,寿年可及百。 骨节清晰且瘦弱,行为举止有风度。 行走步伐快如风,谈笑间气度非凡。 穷尽世间所有方法,只信奉佛法为根本。 每遇善知识,言下便能洞悉生死奥秘。 家中有两个侄女,贞洁之姿迥异于常人。 从小不食荤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静心修炼。 内心平静如水中起波澜,深深痛念十地结使。
【注释】 1. 茅屋紫霄下:紫霄是道教传说中的神山名。这里指神仙的住所。 2. 良田石镜边:石镜,传说中仙人的镜子或石像。 3. 随分过:随遇而安,勉强应付。 4. 不用买山钱:山,指山林、隐居之所。 5. 这般恶比丘:形容那些修行者不修德,只是口诵佛经。 6. 何人敢近傍:什么人敢靠近? 7. 恣焚三毒火:恣,放纵;三毒,佛教语,指贪、瞋、痴;火,比喻怒火。 8. 力起无根谤:无根,没有根据
【译文】 江边青山连绵不断,屋头松竹亲手栽种。 柴门天天紧闭没有人来,有时见到窗前云彩堆积。 【注释】 1. 青山:青山绿水; 2. 叠叠来:形容山峦重叠,层层叠叠; 3. 手亲栽:亲自栽种; 4. 柴门:用木条或竹子等编成的简陋门; 5. 时见:不时地看见; 6. 窗前云作堆:指云雾聚拢到窗前,形成一片云海。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凌行婆,莲道者。 凌: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凌霄”,即菩萨修行的场所。凌行婆是菩萨的一种别称,意指菩萨修行时所处的环境。 莲道者:莲花道人,意指在修行中以莲花为象征的菩萨。 一个患聋,一个患哑。 聋者善听,哑者能话:这两句话是对菩萨两种不同修行状态的描述。聋者是指没有听力的人,他们善于聆听;哑者则是指无法说话的人,但他们能够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里的“聋者善听”和“哑者能话”是相互映照
注释 江上青山千万叠,水边茅屋两三间。——写诗人所居环境的宁静和恬淡。 朝来无限扁舟过,何似渠侬把钓竿。——抒发自己隐居田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赏析 此诗为题画诗,作者通过绘画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景色:绿水青山,小桥流水,茅舍渔人……然而,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作者却只选择“茅舍”这一景致,并赋予其新意。 首联是说:江上万重青山,水边有两三间茅舍。这两句诗用笔简练而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注释】 ①禅:佛教语。指悟性。 ②真:写真。 ③十一:诗的篇名,即《参禅人写真赞》。 ④“身心”三句:意为我的身体和心灵如一,身外没有多余的东西了。身外无物,即“四大皆空”。 ⑤上牢:用漆涂在木器上的工艺。此指漆桶。 ⑥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两为一两的四分之一。比喻极小的数量。 ⑦也、乎:语气词,无实意。 ⑧是则:如果。活埋:指活埋老僧。打杀:指打杀昙慧。 ⑨两重牢关:指两道关卡,喻指两重思想。
徐伯寿求赞 大海波涛阔,千峰气象雄。 当头俱坐断,直下展家风。 一喝分宾主,三玄辨正宗。 其馀都莫问,今古有盲聋。 注释: 大海波涛阔:形容大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千峰气象雄:形容山峰雄伟壮丽,气象万千。 当头俱坐断: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一把利剑直插天空,气势磅礴。 直下展家风:直指山势连绵起伏,如同家族的风范传承。 一喝分宾主:比喻声音洪亮有力,能够区分宾客与主人。 三玄辨正宗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诗歌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境特点。 首先看首句“波涛千尺冷飕飕”,写江水浩渺无边,寒气袭人,给人以凛冽之感。这句诗描绘出沧溟之水浩渺无际、浩瀚壮阔的景象,为后面对“谁向沧溟泛逆流”的疑问作答,也为下文“唯有渠侬谙水脉”、“卷舒出没任遨游”的抒情作铺垫。
【注释】 元:原本。禅人:僧人,即和尚。写真:指画像。请赞:请人题词。黄梅村:地名,在今湖北省黄梅县。生来:从来。自笑百无能:自嘲一生无所作为。瓶:一作“钵”,都是佛教用语,这里指佛家用具。缘住:随缘而住。孰谓:岂料。继祖灯:继承先人的事业。 【赏析】 《禅人写真图赞》十二首中,此为第十二首,诗中以禅宗和尚自比,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事的看法。
枯松树下,盘陀峰上,独坐大方,横按拄杖。 枯松下,盘陀上,枯木为伴,山石为邻。独坐大方,横按拄杖,意态潇洒,超然物外。枯木相伴,山石为邻,仿佛置身仙境。 枯木相伴,山石为邻,仿佛置身仙境。 谓是应庵,无恁相状。 应庵是何模样?无人知晓。 谓非应庵,谁肯归向。 若是应庵,谁能归去? 若非应庵,谁肯归去? 分付祖道,试自定当。 祖道是何人?让我来定夺。 盘陀上,枯木为伴,山石为邻。独坐大方,横按拄杖
注释:在浑浊的江边送别时,天空中飘荡着淡淡的白云。请不要嫌我老迈、拙劣、疏懒,他日我定会再次来访并敲开你的竹门。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送别对象的深情厚谊。首句“浊港江头送别时”,以简炼的文字勾勒了一幅离别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江边,感受到离别时的凄凉与无奈。次句“碧云秋水淡依依”,以碧云和秋水为画面,描绘出一幅清远宁静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注释】子是慈明家畔人,直须超卓要惊群。 慈明:即慈忍寺,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是唐代著名寺院,因唐玄宗曾赐名“慈忍”,故称“慈忍寺”。直须:一定要,必须。超卓:超凡出众、高出一般。惊群:使众人惊讶。腾身:飞身跃入。洪波:大水。曹源:指渭水的源头,在今陕西宝鸡市东。正脉分:正当的支流开始分开。 【赏析】此诗写送别一位名叫祥禅的朋友。祥禅是作者友人的儿子,诗人对这位儿子寄予了深厚的期望
《送珣禅还乡》是宋朝著名文学家释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水墨画般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翻译和注解: 诗句解析 极目澄澄水照空,白蘋红蓼战西风。 - “极目澄澄”:形容水面的清澈透明。 - “水照空”:意味着水面如镜般反射天空,给人一种空旷宁静的感觉。 - “白蘋红蓼战西风”:描述岸边的白色苹花和红色蓼草在西风中摇曳的景象。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炉火的诗,通过炉火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炼丹术和修行的看法。 1. 东湖莞岭及归宗,烨烨腾辉炉鞴中。 - “东湖”可能指的是杭州或附近的湖泊,“莞岭”可能是一个地名,“归宗”可能是指炼丹的地方,“烨烨腾辉”形容火焰闪烁耀眼,“炉鞴”(古代冶炼工具)中的铁水在高温下沸腾,发出炽热的光芒。 2. 铁眼铜睛烹不破,衲僧巴鼻好流通。 - “铁眼铜睛”形容火候极高,能够烧炼坚硬的材料
注释: 偶作:偶然之作。黄檗堂前行正令:黄檗堂,即黄檗宗的道场,行正令是说在道场里主持法事。天童今日验疏亲:指天童寺今天来验证佛法的深浅与亲近程度。老来拄杖思分付:拄杖,手杖。分付,吩咐。当年吃棒人:吃棒是指和尚出家后要经受种种磨砺,以期达到“悟”的境界。 译文: 黄檗堂前主持法事的大师,今天来看我,验证佛法的深浅与亲近程度。老来拄着手杖思考,想要把教诲传授下去,但却没有见到曾经那个吃棒的人。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大慧禅师的诗,表达了对禅师智慧和德行的敬仰之情。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1. 人天之师,佛祖榜样。 - "人天之师"指的是禅宗大师,他们像佛陀一样为众生指点迷津。 - "佛祖榜样"强调了禅师在修行道路上的引领作用,他们的行为和教诲对佛教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顶𩕳一著,匙挑不上。 - "顶𩕳"指的是头顶的佛光,"一著"表示某种独特的修行方法或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