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住处我不住,世人行处我不行。
不是与人难共住,大都缁素要分明。
注释:世人的住处我不愿住,世人行走的地方我不追随。不是因为与人难以共处,而是大多数时候需要分清缁尘与素衣的区别。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独善其身的思想。他不愿意像一般人那样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而选择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同时,他也意识到世间纷扰复杂,需要明确区分缁尘与素衣,保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种思想在佛教中也是一种常见表现,体现了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实践。
世人住处我不住,世人行处我不行。
不是与人难共住,大都缁素要分明。
注释:世人的住处我不愿住,世人行走的地方我不追随。不是因为与人难以共处,而是大多数时候需要分清缁尘与素衣的区别。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独善其身的思想。他不愿意像一般人那样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而选择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同时,他也意识到世间纷扰复杂,需要明确区分缁尘与素衣,保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种思想在佛教中也是一种常见表现,体现了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实践。
这首诗是吉彬老二侄女绣普贤菩萨求赞的诗句。下面是逐句翻译: 吉彬老二侄女刺绣普贤菩萨,请求赞美。 吴门吉彬老,寿年可及百。 骨节清晰且瘦弱,行为举止有风度。 行走步伐快如风,谈笑间气度非凡。 穷尽世间所有方法,只信奉佛法为根本。 每遇善知识,言下便能洞悉生死奥秘。 家中有两个侄女,贞洁之姿迥异于常人。 从小不食荤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静心修炼。 内心平静如水中起波澜,深深痛念十地结使。
【注释】 1. 茅屋紫霄下:紫霄是道教传说中的神山名。这里指神仙的住所。 2. 良田石镜边:石镜,传说中仙人的镜子或石像。 3. 随分过:随遇而安,勉强应付。 4. 不用买山钱:山,指山林、隐居之所。 5. 这般恶比丘:形容那些修行者不修德,只是口诵佛经。 6. 何人敢近傍:什么人敢靠近? 7. 恣焚三毒火:恣,放纵;三毒,佛教语,指贪、瞋、痴;火,比喻怒火。 8. 力起无根谤:无根,没有根据
【译文】 江边青山连绵不断,屋头松竹亲手栽种。 柴门天天紧闭没有人来,有时见到窗前云彩堆积。 【注释】 1. 青山:青山绿水; 2. 叠叠来:形容山峦重叠,层层叠叠; 3. 手亲栽:亲自栽种; 4. 柴门:用木条或竹子等编成的简陋门; 5. 时见:不时地看见; 6. 窗前云作堆:指云雾聚拢到窗前,形成一片云海。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凌行婆,莲道者。 凌: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凌霄”,即菩萨修行的场所。凌行婆是菩萨的一种别称,意指菩萨修行时所处的环境。 莲道者:莲花道人,意指在修行中以莲花为象征的菩萨。 一个患聋,一个患哑。 聋者善听,哑者能话:这两句话是对菩萨两种不同修行状态的描述。聋者是指没有听力的人,他们善于聆听;哑者则是指无法说话的人,但他们能够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里的“聋者善听”和“哑者能话”是相互映照
注释 江上青山千万叠,水边茅屋两三间。——写诗人所居环境的宁静和恬淡。 朝来无限扁舟过,何似渠侬把钓竿。——抒发自己隐居田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赏析 此诗为题画诗,作者通过绘画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景色:绿水青山,小桥流水,茅舍渔人……然而,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作者却只选择“茅舍”这一景致,并赋予其新意。 首联是说:江上万重青山,水边有两三间茅舍。这两句诗用笔简练而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注释】 ①禅:佛教语。指悟性。 ②真:写真。 ③十一:诗的篇名,即《参禅人写真赞》。 ④“身心”三句:意为我的身体和心灵如一,身外没有多余的东西了。身外无物,即“四大皆空”。 ⑤上牢:用漆涂在木器上的工艺。此指漆桶。 ⑥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两为一两的四分之一。比喻极小的数量。 ⑦也、乎:语气词,无实意。 ⑧是则:如果。活埋:指活埋老僧。打杀:指打杀昙慧。 ⑨两重牢关:指两道关卡,喻指两重思想。
徐伯寿求赞 大海波涛阔,千峰气象雄。 当头俱坐断,直下展家风。 一喝分宾主,三玄辨正宗。 其馀都莫问,今古有盲聋。 注释: 大海波涛阔:形容大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千峰气象雄:形容山峰雄伟壮丽,气象万千。 当头俱坐断: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一把利剑直插天空,气势磅礴。 直下展家风:直指山势连绵起伏,如同家族的风范传承。 一喝分宾主:比喻声音洪亮有力,能够区分宾客与主人。 三玄辨正宗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诗歌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境特点。 首先看首句“波涛千尺冷飕飕”,写江水浩渺无边,寒气袭人,给人以凛冽之感。这句诗描绘出沧溟之水浩渺无际、浩瀚壮阔的景象,为后面对“谁向沧溟泛逆流”的疑问作答,也为下文“唯有渠侬谙水脉”、“卷舒出没任遨游”的抒情作铺垫。
【注释】 元:原本。禅人:僧人,即和尚。写真:指画像。请赞:请人题词。黄梅村:地名,在今湖北省黄梅县。生来:从来。自笑百无能:自嘲一生无所作为。瓶:一作“钵”,都是佛教用语,这里指佛家用具。缘住:随缘而住。孰谓:岂料。继祖灯:继承先人的事业。 【赏析】 《禅人写真图赞》十二首中,此为第十二首,诗中以禅宗和尚自比,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事的看法。
枯松树下,盘陀峰上,独坐大方,横按拄杖。 枯松下,盘陀上,枯木为伴,山石为邻。独坐大方,横按拄杖,意态潇洒,超然物外。枯木相伴,山石为邻,仿佛置身仙境。 枯木相伴,山石为邻,仿佛置身仙境。 谓是应庵,无恁相状。 应庵是何模样?无人知晓。 谓非应庵,谁肯归向。 若是应庵,谁能归去? 若非应庵,谁肯归去? 分付祖道,试自定当。 祖道是何人?让我来定夺。 盘陀上,枯木为伴,山石为邻。独坐大方,横按拄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赏析作品的形象特点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核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要求进行赏析。此题中“偈颂六十首 其三十七”“元正启祚,更无回互。万物咸新,截铁斩钉。应时纳祜,跳出窠臼。”“孟春犹寒,言端语端。”“知事头首,各各希有。云堂大众,雍容郑重。”是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其中“元正启祚,更无回互”意思是新的一年开始,再也没有犹豫和迟疑;“万物咸新
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和含义。 诗句释义: 1. 一呼善来 - 这可能意味着某人的号召或呼吁能够吸引到善行或善意的行动。 2. 须发自落 - 字面意思是头发和胡须脱落,比喻人因某种原因而感到羞愧或惭愧。 3. 积累既多 - 指积累了很多,可能是财物、知识或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4. 无处安著 - 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放置这些积累的东西,表达了一种困境或困扰。 5. 普请大众 - 普遍邀请大家参与
【注释】: 偈颂六十首 其三十五 1. 云门:指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云门文偃”一派。负者:指有负心的人。僧来问:僧人前来询问。2. 未免:不能避免。3. 陷阱中:比喻困境之中。4. 是你诸人:指所有的人们。5. 向者里:以前。6. 许你高步:希望你能够步步高升,达到很高的境界。7. 毗卢顶:佛教中最高的地方,象征最高的修行境界。 译文: 云门的弟子们没有辜负他的教导,他们仍然陷入了困境之中
诗句如下: 思是闻之本,闻是思之用。 注释解释: - 思:思考、思索 - 闻之本:闻的根基或来源 - 闻:听到、听见 - 之:的 - 用:作用、效用 译文: 思考是听到的根源,而听到又是思考的基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思”与“闻”的关系,阐述了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紧密联系。首句点明核心观点,即思考与听到之间的关系。次句进一步解释了这种关系,指出听是思考的前提,思考又反作用于听
【解析】 此诗为《偈颂六十首》之四。全诗共六句,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意思,而整体又是一个完整意思。“道远乎哉,触事而真”两句,是说:真理的道理很远吗?接触事物就能看出它的真实来。“善因招恶果”三句,是说:善行招致恶果。“圣远乎哉,体之即神”三句,是说:圣人的学问深广吗?只要用心体会,就能领悟其中的奥妙。 【答案】 ①道(真理)②触事(接触)③真(真实、实在)④善(善行)⑤恶果(恶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师秀的作品。它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与赵州(即赵秉文)之间的友谊和交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赵州吃茶,我也怕他。 - "赵州"是唐代诗人赵嘏的别号,"吃茶"则是一种休闲活动。在这里,诗人以"我"的身份出现,表示自己也喜欢喝茶,但同时也害怕赵州。 2. 若非债主,便是冤家。 - "债主"指的是欠债的人,而"冤家"则是指有仇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