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中峰势屈盘,尘埃踪迹到终难。
秋杉影射经窗冷,夜浪声摇睡榻寒。
云过闲轩香篆润,日移幽砌藓痕乾。
吟馀静立凭栏久,极目长江水渺漫。
【解析】
“梵天寺二首其一”是本首诗的题目,全诗共有四句。前两句写景:路上中峰势屈盘,尘埃踪迹到终难。后两句抒情:秋杉影射经窗冷,夜浪声摇睡榻寒。最后两句写景:云过闲轩香篆润,日移幽砌藓痕乾。最后两句写景:吟馀静立凭栏久,极目长江水渺漫。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把景色描绘的生动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答案】
(1)“路上中峰势屈盘”,指山路蜿蜒曲折,像一座山峰。 “尘踪”,尘土的踪迹。“终”,尽。这两句写登山的艰难。
(2)“秋杉影射经窗冷”,指山风吹动杉树叶在窗户上投下的影子显得寒冷。“杉”是一种落叶乔木,生长迅速。“寒”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
(3)“夜浪声摇睡榻寒”,指江水波涛声在夜晚摇撼着床榻让人感到寒冷。“浪”字写出了江水的特点;“寒”字写出了感受。
(4)“云过闲轩香篆润”,指云雾缭绕而过闲轩上空,香烟在空气中弥漫。 “云”“风”“烟”都是描写云雾飘渺的景象,“篆”指香烟缭绕的样子。
(5)“日移幽砌藓痕乾”,指太阳移动到了幽深的小道上,小道上的青苔已经干了。“幽砌”指僻静的小道,“干”指干燥,枯萎。这两句写诗人登上山顶后的所见所感。
(6)“吟馀静立凭栏久”,指我在吟诗之后静立在栏杆旁边久久不能离开。“吟”指吟诗,“倚栏”指靠在栏杆旁,“久”说明时间之长。这两句写登顶后诗人的所见所感。
(7)“极目长江水渺漫”,指放眼望去,只见长江水流茫茫一片。“极目”指放眼远望,“渺”指渺茫、遥远的意思。这两句写诗人的所见。
赏析:
《梵天寺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此诗为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了攀登梵天寺的艰难过程以及沿途风光,后两句写了登顶后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平实质朴,意境深远清幽,风格平淡自然。
首句“路上中峰势屈盘”,先点出地点——梵天寺,再交代出爬山的过程,“路”是“中”字,既表现了山路的弯曲,又表现了山势的高峻,“中”字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势屈盘”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变化,又表现了路途的艰难,“屈盘”一词更形象地表现出山路的迂回曲折。“尘埃踪迹到终难”,写诗人爬山的艰难。这两句写登山的艰难。
后四句写诗人登顶所见所感。“秋杉影射经窗冷”,写诗人登上山顶后所见之景。秋天,山上的树木都凋败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杉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当杉树叶子在窗户上投下的影子显得寒冷时,诗人不禁感叹:啊!真是难于攀援!“夜浪声摇睡榻寒”,写诗人登上山顶后听到的声音。夜深了,江面上的波浪在不停地翻滚,发出阵阵声响,使睡在小床上的人感到寒冷。“卧病厌喧喧”,写诗人听到江水的涛声后产生的情绪。“卧病厌喧喧”,意即我生病厌烦喧闹。“厌”即讨厌、厌烦之意。这两句写出了自己因生病而厌恶嘈杂声音的心情。“吟馀静立凭栏久”,写诗人登顶后的动作与心情。诗人在吟诗之后,静静地站在栏杆上久久不离开,他凝望着那浩淼无际、苍茫浩瀚的江水,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这两句写诗人在登顶后的动作与心情。
“云过闲轩香篆润”,写诗人在登顶后所见的景色。云彩飘忽而过闲轩上空,香烟袅袅上升,仿佛烟雾氤氲般笼罩着整个房间。这两句写诗人在登顶后看到的景色。“日移幽砌藓痕乾”,写诗人在登顶后看到的景色。太阳移动到了幽深的小道上,小道上的青苔已经干了。这两句写诗人在登顶后看到的景象。
最后两句写诗人登顶后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吟馀静立凭栏久,极目长江水渺漫”,诗人在吟完诗后静立在栏杆旁久久不愿离去,极目远眺那无边无沿、浩渺茫茫的长江水。这两句写出诗人登顶后的感受。“吟”指吟诗,“倚栏”指靠在栏杆旁,“久”说明时间之长。这两句写诗人在登顶后的感受。
这首诗通过描绘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