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云冉冉,江水茫茫。
正不居位,偏不涉傍。
显而不露,隐而弥彰。
猿啼古木音声急,鹤宿枯松梦寐长。
【注释】
“偈颂七十八首”:指《大正藏》中收录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随相印应品》中的《偈颂七十八首》。此篇为该品中的第三十二首,是一首颂扬佛法的诗,用比喻的方法来阐述“不居位”、“不涉傍”、“显而弥彰”的道理。
山云冉冉:山间云雾缭绕,缓缓飘动。
江水茫茫:江面广阔无边。
正不居位,偏不涉傍:佛性本无定相,不居于一切有形之境,也不依附于任何一物。
显而不露,隐而弥彰:佛性显现时毫不费力,隐晦时却更见其明。
猿啼古木音声急,鹤宿枯松梦寐长:猿猴在古树高树上啼叫,声音凄厉;白鹤在枯萎的松树上栖息,梦境漫长。
【赏析】
这首诗写佛理,以自然景物作喻,形象地阐释了“佛性”的妙用,表现了诗人对佛理的领悟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既富有哲理意味,又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诗的前两句“山云冉冉,江水茫茫”,描绘出一幅清丽宁静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这里的“山云”和“江水”分别代表了自然界的静态与动态之美。“冉冉”和“茫茫”则形容这些景象如烟似雾,朦胧而神秘。这两句话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仙境之中。
诗的第二句“正不居位”和第四句“偏不涉傍”,进一步阐释了佛性的特点。这里的“正”和“偏”并非贬义,而是强调了一种中立、平衡的状态。佛性既不固守于任何一方,也不偏向于任何一方,而是在万物中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这种境界既非消极的无所作为,也不是盲目的执着于某物,而是以一种从容、淡泊的态度面对世间的一切。
诗人以“显而不露,隐而弥彰”来描述佛性的真谛。这里的“显”和“隐”并非简单的矛盾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佛性的显现并不依赖外在的形式,而是通过内在的修炼达到心灵的升华。同时,佛性虽然深藏在内心之中,但其作用却如同光芒四射的太阳,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照亮前行的道路。这种“显而弥彰”的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最后两句“猿啼古木音声急,鹤宿枯松梦寐长”,则是通过生动的意象来进一步印证佛性和道性的关系。这里的“猿啼”和“鹤宿”分别象征着人类与动物的不同生活状态。猿猴在古树上急促地啼叫,表达了它们对自由的渴望;而白鹤则在枯死的松树上安睡,展现出它们对生命的珍视。这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似乎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无法脱离天地之间的联系。只有当我们真正领悟到佛性、道性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这一道理。
整首诗以山云、江水、猿啼、鹤宿等自然景物为背景,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佛性和道性巧妙地融入其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佛性、道性的阐释,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宇宙真理的深刻领悟。这种表达方式既符合诗歌的审美特点,又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