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云收,山寒水秋。
心目自照,言象俱休。
满十方而智应,廓三世以神游。
虚空那碍东西壁,明月解随南北舟。
注释:雨后云散,山寒水清。心目自然明亮,言象都归于沉寂。智慧通达于十方世界,神思游遨于三界之外。虚空中东西壁垣分明可见,明月随行于南北舟船之上。
赏析:这是一首禅诗,表达了禅宗的“见性成佛”的修行理念。全诗意境高远,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首句“雨霁云收”,描绘了一幅雨后天晴、云彩消散的画面,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这里的“霁”字既指雨停,也暗示着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二句“山寒水秋”,则进一步描绘了季节的变化。山寒水秋,意味着大自然已经进入了一个寒冷的季节。然而,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心境,因为“心目自照”。这里的“自照”二字,既指心灵的光明,也象征着修行者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定和自信。
诗人与自然合一,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言象俱休”,既表达了言语的虚无,也体现了形象的消隐。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也是修行者追求的最高目标。
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智慧通达于十方世界。这里的“十方世界”指的是佛教中所说的所有空间,包括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中间方和无量无边的世界。而“智应”则是说智慧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
最后两句则是对修行境界的进一步描绘。“廓三世以神游”,意味着修行者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游走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虚空那碍东西壁,明月解随南北舟。”则进一步描绘了修行者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景象。这里的“东西壁”指的是宇宙中的方位,而“明月解随南北方舟”则是指修行者如同明月一样,可以随着南北方的舟船而自由移动。这既是对修行境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