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非相,是相非真。
拈转四大,不立一尘。
体合虚空有自己,用周法界无别人。
一叶落兮天下秋,一华开兮天下春。
这是一幅描绘禅宗僧人与化主写真的画作,要求读者在欣赏画面的同时,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第一句:“是真非相,是相非真。”
- 关键词:真、相、拈转
- 注释:这里的“真”指的是佛教中的真实本质,而“相”是指表象和形态。这句话表达的是,真正的事物并不以表象出现,而是超越现象的实在。通过“拈转”,可以理解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理解。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禅宗对于“真实”的理解,即不是表面的或现象性的;而是指向事物的本质或真理。它鼓励人们超越外在的现象,直指事物的真相。
2.第二句:“是相非真。拈转四大,不立一尘。”
- 关键词:四大、拈转
- 注释:这里的“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代表了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而“不立一尘”意味着不去执着于任何微小的灰尘。
- 赏析:这一联进一步展示了禅宗对于物质世界的态度,认为物质世界并不是真实的,而是由基本元素构成的假象。通过“拈转四大,不立一尘”,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
3.第三句:“体合虚空有自己。”
- 关键词:体合、虚空、自己
- 注释:这里的“体合”指的是与宇宙的本性合一,而“虚空”则是佛教中的一种抽象概念,表示一切存在的根基。而“自己”则是指个体的存在。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禅宗对于宇宙本体的认识,即宇宙万物都是空无的,个体的存在也是由这种空性决定的。这反映了禅宗对于现实本质的深刻洞察。
4.第四句:“用周法界无别人。”
- 关键词:周法界、无别人
- 注释:这里的“周法界”指的是佛法所包含的一切现象和领域,而“无别人”则表示在这个范围内没有其他独立存在的事物。
- 赏析:这一句深化了禅宗对于“空”的理解,强调佛法所涵盖的范围是无限的,其中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体或者事物,只有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5.第五句:“一叶落兮天下秋,一华开兮天下春。”
- 关键词:一叶落、一华开、天下秋、天下春
- 注释:这里的“一叶”和“一华”指的是自然界中的落叶和盛开的花。“天下秋”和“天下春”则分别指整个世界的秋天和春天。
- 赏析:这句诗通过季节的变化来比喻世界的万象更新。秋天代表着结束和凋零,春天则代表着新生和希望。这与禅宗对于世界无常、变化不息的认识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