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非可形,外还绝称。
妙圆一句,通变诸乘。
混十界心而静其念,吞三世佛而空其膺。
真机了了,祖意绳绳。
偏去正来兮闲闲受用,圆规方矩兮恰恰相应。
【注释】
内非可形:指内中不是可以形象的。外还绝称:指外部没有可以比拟的。妙圆一句,通变诸乘:指“妙圆”一句话,能变化各种教乘。混十界心而静其念,吞三世佛而空其膺:意谓把十界的心境搅乱了然后才能使自己的意念清静下来;把自己当成了三世的佛陀然后才能使心胸空明无物。真机了了,祖意绳绳:意谓真谛是清清楚楚的,祖师的意志是绵绵不断的。偏去正来兮闲闲受用,圆规方矩兮恰恰相应:意谓偏正相离而又相得益彰。
【赏析】
这是一首赞颂禅门祖师之作(参《五灯会要》卷一)。全诗三段。
第一段先从“内非可形,外还绝称”两句入手,强调禅门祖师的非凡之处:“内外皆无”,即禅宗所谓“不立文字”。这在佛家叫做“真空”,在儒家叫做“至善”。作者说,禅门祖师所达到的这种境界,是“妙圆”之境,既“通变诸乘”,又能融摄一切法,这就是禅宗所谓“不涉文句”。
第二段由上而来,进一步说明这种境地如何使人“混十界心而静其念”和“吞三世佛而空其膺”。这里又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关于“混十界心”的说法。“十界”是指色界、声界、香界、净界、无色界等五种界别。佛教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有九个层次。这里所说的“心”,是指人的精神活动所达到的最高层次。“混”字在这里的意思是融合,“十界心”就是将这九个层次的精神活动都融合为一心。二是关于“吞三世佛”的说法。“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佛。这里所说的“佛”,指的是禅门祖师自己。“吞”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摄取、包含,“三世佛”就是将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所有的佛都包容在自己的心胸之中。
第三段最后两句是对前两段内容的总结:既然禅门祖师已经达到了“真机了了”,“祖意绳绳”的境界,那么他们自然能与一切事物相互配合,互相作用,互相适应,从而达到“偏去正来兮闲闲受用”、“圆规方矩兮恰恰相应”的境界。
此诗对禅宗的“不立文字”之说作了发挥,并把它概括为“真机了了”,“祖意绳绳”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禅者的内在境界,也是禅者对外的态度,所以它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
此诗语言极为简炼,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值得读者细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