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法平齐,随高就低。
南日蜀葵向,北风胡马嘶。
【注释】
法:指佛教的教义、教理。禅:禅宗的别称。化主:僧团中的首领。写真求赞:即“写真赞”,是唐时的一种绘画,以佛像或人物画为题材,并加以题赞。三百三十:即三十二赞。南日蜀葵向:蜀葵向南生长,这里借指南方。北风胡马嘶:胡马向北奔驰。
【赏析】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僧人惠能禅师所作的一首《阿弥陀经》偈颂之一,其内容为赞美阿弥陀佛,颂扬佛法无边。惠能禅师在长安弘福寺宣讲《阿弥陀经》,讲完后自述说:“弟子于大梵义中,心开见悟,使六根清净,万缘放下,一无所见,名之为‘法性’。”此偈即是对这一思想的高度概括。
首二句,写阿弥陀佛的平等观。所谓“平等”,就是不分贵贱高低、贫富善恶,一切众生均等受持。惠能禅师把这种观念运用到自己修持上,达到了“随高就低”的境界。“随高就低”,意谓不管地位高低,都平等对待。“随高就低”是佛教的平等观,也是惠能禅师“随处作佛”思想的体现。
后两句,写阿弥陀佛的慈悲观。佛教讲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阿弥陀佛虽然与众生有缘(因缘),但是仍然发大慈大悲之心,普度众生。“南日蜀葵向”,是指四川南部蜀地的蜀葵花,向南面开放,这里用来比喻南方。“北风胡马嘶”,“北”在这里指北方,北方的胡马在呼啸奔驰,这里用来比喻西方。“南日蜀葵向,北风胡马嘶”,意思是说,阿弥陀佛的慈悲心就像蜀葵向南、胡马向北那样,不受地域所限,普遍施予众生。
此诗通过描绘阿弥陀佛的形相,表达了他对众生平等、慈悲的教导,体现了他追求解脱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