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有时非,开口有时是。
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
释迦老子碗鸣声,达磨西来屎臭气。
惟有山前水牯牛,身放毫光照天地。
诗句释义:
- 开口有时非,开口有时是。 - 表示语言表达并非总是清晰明了,有时候含糊其辞;有时又非常直接明了。
- 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 - 粗话和细语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意义,即最终的意思或真理。
- 释迦老子碗鸣声,达磨西来屎臭气。 - 这里通过比喻表达了禅宗修行的两种境界:一是如释迦牟尼那样,虽然有声音却无实际内容,是一种空寂的境界;二是如同达摩祖师一样,即使有异味也代表着真理,是一种清净的境界。
- 惟有山前水牯牛,身放毫光照天地。 - 这里的“水牯牛”指的是牛,而“身放毫光”则是形容牛的形象或者行为,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同时,牛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勤劳和力量,它的毫光照亮了整个世界。
译文:
- 说话时有时模糊,有时明确。
- 粗话和细语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意思。
- 就像释迦牟尼的响声没有实质内容,像达摩祖师的臭味代表真谛一样,
- 只有像山前的水牯牛那样纯洁无暇,其光芒能够照亮整个天地。
赏析:
这首诗以禅宗的修行方式为背景,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传达了一种超越言语、直达真理的境界。首二句点出了言辞的不确定性和直接性,而后两句通过比喻揭示了禅宗的两种不同修行境界:一种是追求言语之外的精神层面,另一种是以自身的行为和品质影响世界。最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一头水牯牛的形象,象征了这种纯净的力量和光辉能够照耀整个世界。整首诗充满了禅宗的意境和哲理,表达了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