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云烧田苗,泉源绝流注。
婆竭大龙王,不知在何处。
【注释】偈:佛教语。梵语的音译,即诗体的一种。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火云烧田苗,泉源绝流注。
婆竭大龙王,不知在何处。
译文:大火将庄稼烤焦,山泉水也变得干涸,
大海龙王不见了踪迹,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自然灾害的古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灾害的感叹和对生命安全的担忧。
火云烧田苗,泉源绝流注。
婆竭大龙王,不知在何处。
【注释】偈:佛教语。梵语的音译,即诗体的一种。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火云烧田苗,泉源绝流注。
婆竭大龙王,不知在何处。
译文:大火将庄稼烤焦,山泉水也变得干涸,
大海龙王不见了踪迹,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自然灾害的古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灾害的感叹和对生命安全的担忧。
【注释】: 1. 颂古四十四首,是元好问的一组五言绝句。 2. 其三十三,指《颂古》组诗中的第三十三首。 3. 格外谈,惊人句,懵懂禅和徒指注,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这首诗的意境非常奇特,让人惊叹不已,但有些禅宗僧人却无法理解。 4. 灼然好个佛无光,言下迷宗空自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佛祖在讲经时被众人误解的场景,虽然佛法无边,但有些人却无法领会其中的真谛。 5.
在风前露出无瑕璧,室内擎将如意珠。 两度献渠渠不识,可怜流落在江湖。 诗句释义: - 颂古四十四首中的“颂古”指的是赞颂古人的事迹或言论,而“四十四首”则是对这一系列作品的序号。 - “无瑕璧”和“如意珠”分别象征着完美和吉祥,这里用它们来比喻珍贵的物品或人才。 - “两度献”表示多次贡献或尝试,“渠渠不识”则表达了被忽略或不被赏识的无奈与辛酸。 - “可怜”是一种同情的情感
【注释】 颂古:古代的诗歌。西天人:佛教语,指佛经中记载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少室山:嵩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因有少林寺而得名。流支:即刘支,汉末、魏晋之际人物。齿缺:即“齿缺”是古代的一种刑具,用来敲犯人的牙齿,使牙齿破碎。至令:直到如今。有理不能宣:意谓至今还无法向世人说明道理。 【赏析】 这首诗写刘支受刑之冤。首句“西天人不会唐言”,意谓刘支来自西天(印度),不会汉语
注释: 鸡因寒冷会飞到树上,鸭子因寒冷会跳入水中。 三百多天没有宣政院的动静,九年面壁修行徒然瞌睡。 别瞌睡,上面是天下面是地。 赏析: 这首诗出自元代萨都刺的《颂古四十二首》。萨都刺(1279-1363)字天锡,号方外生,松江华亭人,元末明初文学家,诗人、画家。他的诗作中有很多描写自然和生活的题材,如山水、田园、人物等,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明镜当台湛如水,无端特地起尘埃。 积成山岳面前立,千手大悲擘不开。 诗句翻译: - “明镜当台湛如水”:比喻某人或某事如同明亮的镜子,清澈透明,没有任何杂质。这里的“湛如水”形容其纯净无暇。 - “无端特地起尘埃”:意指没有原因或特殊的原因,却引发了麻烦或问题。这里的“起尘埃”形象地描绘了问题的出现,而“特地”强调了这种问题的非随机性。 - “积成山岳面前立”:比喻问题或困难积累到一定程度
诗句解释与注释: 1. 三人证龟成鳖,井底泥牛气噎。 - 三人证龟成鳖:通过三个证人的陈述,证明乌龟变成了鳖。 - 关键词:“三人”、“证龟” - 井底泥牛气噎:形容泥泞中被困的牛无法呼吸。 - 关键词:“井底”、“泥牛”、“气噎” 2. 直饶辩泻悬河,有理亦难分雪。 - 直饶辩泻悬河:即使能够辩论像悬挂在河流上一样,但也无法分辨真假。 - 关键词:“直饶”、“辩泻”、“悬河”
注释: 银碗:用银子做成的碗 雪:形容雪的纯净无瑕 冰壶:古人用来盛酒的器具,形如壶 宝月:珍贵的月亮 纵:尽管 四韦陀:佛教中的四位护法神 虚摇舌:形容舌头不听使唤 西天:指西方极乐世界 此土:指自己所在的土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面对庄严而神圣的事物时,虽然拥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但因为无法理解其本质,而感到无所适从、无能为力的状态。诗中用“银碗”、“雪”和“冰壶”等形象
以下是对《颂古四十四首 其三十七》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凉风落木楚山秋:这句描绘了深秋时节,凉风轻轻吹过,落叶纷纷飘落的景象。楚山则暗示了地理位置,可能是在江南一带。 2. 满树寒蝉噪不休:寒蝉即秋蝉,这里用“噪”来形容它们不停地鸣叫。这句诗通过声音描绘出一幅深秋时节,大自然中的生物都在准备迎接冬天的画面。 3. 红蓼白蘋开两岸:红蓼和白蘋都是水边的植物,它们在秋天开放
【注释】 《颂古四十四首》,乐府诗,内容大多颂扬历史故事中的英雄事迹。“蓦刃开时”指挥剑斩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天亡我,我何渡为!’乃拔剑自刎。”《汉书·项羽传》:“项籍已死久矣,今谁助汉?吾与彼皆终亡,故不如各散。令天若真亡我,非独我乎?夫以吾身之才,尚可立于世上,反不如樊、萧时,退而让之,生无可与计,死则我宁用之,以余力与项籍争天下哉!” 飞铁骑:指项羽的骑兵
注释:河目海口,指的是黄河入海之处。钉觜镜舌,是指像针一样尖锐的嘴和像镜子一样明亮的眼神(形容人的言辞锋利)。鸡宿凤巢,意味着凤凰栖息的地方,比喻珍贵之物。素非其鸭,意指并非是普通的鸭子。直饶啐啄同时,意思是即使它们同时出现。未免当头一扎,指的是难免会遭到攻击或批评。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河入海口的景象、比喻人的言辞以及暗示批评或攻击的情境
诗句释义: - 渺渺邈邈:形容非常遥远,无边无际。 - 十方该括:指所有地方,所有的方面。 - 坦坦荡荡:形容非常宽广,无遮无拦。 - 绝形绝相:形容没有任何形状和相貌,通常用来形容佛教中非物质的存在。 - 目欲视而睛枯:眼睛想要看得清楚时,反而因为疲劳而感到干涸。 - 文殊普贤:文殊和普贤都是佛教中的智慧与慈悲的象征,全无伎俩,即没有使用任何技巧或手段。 - 临济德山
注释: 1. 今朝正月已半,是处灯火缭乱。 - 今天正月已经过了一半,到处都是灯火辉煌。 2. 满城罗骑骈阗,交互往来游玩。 - 全城的骑兵排成行列,来回穿梭嬉戏。 3. 文殊走入闹篮中,普贤端坐高楼看。 - 文殊菩萨走进喧嚣的人群中,而普贤菩萨则坐在高楼上看这一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节日期间的热闹景象。首句“今朝正月已半”点明了时间,正月已过一半,意味着节日已经开始。接着
【注释】勿:不要。休:不要。展手开拳:放开手脚,随意说笑。咄咄:形容声音大。镇州萝卜:指佛教徒念经时用的一种长形木块,上面刻有佛号,便于诵经者按声念诵。老胡:指禅宗六祖惠能。九年面壁:指惠能于五祖门下坐禅九年。太劳神:指过于劳累,心神不安。 【赏析】这首偈语是一首颂扬惠能禅学的诗。惠能有两大特点,一是随缘任运,二是不拘形式。这首诗就这两点进行颂扬。“勿思惟”,即不要思考,不要刻意追求
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南山起云:指南岳衡山起云。北山下雨:指北岳恒山下雨。 老僧更为震雷声,助发威光令远布。 老和尚用大雷声助发佛的威光,让它传播到远方。 【赏析】 这首偈语是说佛祖降生的时候,有雷声和闪电,使佛光普照人间。 这是一首颂赞佛教的诗。全诗以对偶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佛祖降生时,天空中出现雷电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佛光”
这是一首描绘禅宗机锋的偈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译文:在德山和尚的棒法之下,金沙中显现出不同的光泽;而在临济和尚的喝法之中,宾主之分也得以分明。但如果来到这里的人不能有真正的觉悟之眼,那么他将辜负了原本的自己。 - 赏析: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法泰所创作的《偈七首·其五》。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禅宗悟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德山棒下金沙异”
【注】金刚:比喻坚硬之物。锤:指拳头。 【赏析】这首诗作于公元817年(唐元和十二年)冬,诗人在江西袁州与刺史裴泰相遇时所作。当时诗人年老体衰、穷困潦倒,心情抑郁。诗中以金刚锤击碎千圣骨,喻指自己对名利的淡薄,对生死的看破,对世俗的不拘,对是非的不辨。“抛向四衢道”一句,则表达了他对于人生道路的无拘无束,对于生活境遇的超然洒脱。 第一首写年轻时得二物:“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金刚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