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从来不覆藏,当机何得昧真常。
只知报道王来也,不觉浑身在帝乡。
注释:
颂古十二首 其七:颂古代的圣人从来不覆藏,当机何得昧真常。
只知报道王来也,不觉浑身在帝乡。
译文:
自古以来,圣贤从不掩藏自己的真实面目,面对关键的时刻,怎能迷失自己的本心?
只因为知道王来了,所以才感到身临帝乡。
应用从来不覆藏,当机何得昧真常。
只知报道王来也,不觉浑身在帝乡。
注释:
颂古十二首 其七:颂古代的圣人从来不覆藏,当机何得昧真常。
只知报道王来也,不觉浑身在帝乡。
译文:
自古以来,圣贤从不掩藏自己的真实面目,面对关键的时刻,怎能迷失自己的本心?
只因为知道王来了,所以才感到身临帝乡。
【注释】: 1. 颂古四十四首,是元好问的一组五言绝句。 2. 其三十三,指《颂古》组诗中的第三十三首。 3. 格外谈,惊人句,懵懂禅和徒指注,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这首诗的意境非常奇特,让人惊叹不已,但有些禅宗僧人却无法理解。 4. 灼然好个佛无光,言下迷宗空自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佛祖在讲经时被众人误解的场景,虽然佛法无边,但有些人却无法领会其中的真谛。 5.
在风前露出无瑕璧,室内擎将如意珠。 两度献渠渠不识,可怜流落在江湖。 诗句释义: - 颂古四十四首中的“颂古”指的是赞颂古人的事迹或言论,而“四十四首”则是对这一系列作品的序号。 - “无瑕璧”和“如意珠”分别象征着完美和吉祥,这里用它们来比喻珍贵的物品或人才。 - “两度献”表示多次贡献或尝试,“渠渠不识”则表达了被忽略或不被赏识的无奈与辛酸。 - “可怜”是一种同情的情感
【注释】 颂古:古代的诗歌。西天人:佛教语,指佛经中记载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少室山:嵩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因有少林寺而得名。流支:即刘支,汉末、魏晋之际人物。齿缺:即“齿缺”是古代的一种刑具,用来敲犯人的牙齿,使牙齿破碎。至令:直到如今。有理不能宣:意谓至今还无法向世人说明道理。 【赏析】 这首诗写刘支受刑之冤。首句“西天人不会唐言”,意谓刘支来自西天(印度),不会汉语
注释: 鸡因寒冷会飞到树上,鸭子因寒冷会跳入水中。 三百多天没有宣政院的动静,九年面壁修行徒然瞌睡。 别瞌睡,上面是天下面是地。 赏析: 这首诗出自元代萨都刺的《颂古四十二首》。萨都刺(1279-1363)字天锡,号方外生,松江华亭人,元末明初文学家,诗人、画家。他的诗作中有很多描写自然和生活的题材,如山水、田园、人物等,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明镜当台湛如水,无端特地起尘埃。 积成山岳面前立,千手大悲擘不开。 诗句翻译: - “明镜当台湛如水”:比喻某人或某事如同明亮的镜子,清澈透明,没有任何杂质。这里的“湛如水”形容其纯净无暇。 - “无端特地起尘埃”:意指没有原因或特殊的原因,却引发了麻烦或问题。这里的“起尘埃”形象地描绘了问题的出现,而“特地”强调了这种问题的非随机性。 - “积成山岳面前立”:比喻问题或困难积累到一定程度
诗句解释与注释: 1. 三人证龟成鳖,井底泥牛气噎。 - 三人证龟成鳖:通过三个证人的陈述,证明乌龟变成了鳖。 - 关键词:“三人”、“证龟” - 井底泥牛气噎:形容泥泞中被困的牛无法呼吸。 - 关键词:“井底”、“泥牛”、“气噎” 2. 直饶辩泻悬河,有理亦难分雪。 - 直饶辩泻悬河:即使能够辩论像悬挂在河流上一样,但也无法分辨真假。 - 关键词:“直饶”、“辩泻”、“悬河”
注释: 银碗:用银子做成的碗 雪:形容雪的纯净无瑕 冰壶:古人用来盛酒的器具,形如壶 宝月:珍贵的月亮 纵:尽管 四韦陀:佛教中的四位护法神 虚摇舌:形容舌头不听使唤 西天:指西方极乐世界 此土:指自己所在的土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面对庄严而神圣的事物时,虽然拥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但因为无法理解其本质,而感到无所适从、无能为力的状态。诗中用“银碗”、“雪”和“冰壶”等形象
以下是对《颂古四十四首 其三十七》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凉风落木楚山秋:这句描绘了深秋时节,凉风轻轻吹过,落叶纷纷飘落的景象。楚山则暗示了地理位置,可能是在江南一带。 2. 满树寒蝉噪不休:寒蝉即秋蝉,这里用“噪”来形容它们不停地鸣叫。这句诗通过声音描绘出一幅深秋时节,大自然中的生物都在准备迎接冬天的画面。 3. 红蓼白蘋开两岸:红蓼和白蘋都是水边的植物,它们在秋天开放
【注释】 《颂古四十四首》,乐府诗,内容大多颂扬历史故事中的英雄事迹。“蓦刃开时”指挥剑斩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天亡我,我何渡为!’乃拔剑自刎。”《汉书·项羽传》:“项籍已死久矣,今谁助汉?吾与彼皆终亡,故不如各散。令天若真亡我,非独我乎?夫以吾身之才,尚可立于世上,反不如樊、萧时,退而让之,生无可与计,死则我宁用之,以余力与项籍争天下哉!” 飞铁骑:指项羽的骑兵
【注释】 对一:指佛教中的“对法”,即对治的法,也指佛教中的“因缘”法。五教:佛教认为有五种教化,即小乘、大乘、顿教与渐教等。三乘:佛教中指三种不同的修行方法。龙宫海藏:指佛教中所说的大海藏。纵横:这里指佛教中说的无量法门。水底泥牛吞却月:意指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泥牛能吞噬月亮。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佛教的诗作。作者通过对佛教教义和修行方式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的信仰和敬仰之情
【注释】: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得到人家的一头牛,归还人家的一匹骏马。 有往有来,可知礼也:往来有节,可以知道这是合乎礼仪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颂扬古代诸侯之间交往时所遵循的礼制,通过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诸侯之间互赠礼物、互相赠送牲畜等行为的看法。 第一句“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诗人以得人之牛,还人之马为例,形象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交往应遵循的原则:要懂得给予,也要懂得回报
子卿不下单于拜,始末常遵汉帝仪。 雪后乃知松柏操,事难方见丈夫儿。 释义: 颂古十二首 其五 子卿不下单于拜,始末常遵汉帝仪。 注释: 颂古:宋代僧人释法泰创作的一组偈颂。 子卿:指苏武(字子卿),汉朝使节被匈奴扣押十九年后返回汉朝。 单于:指匈奴王。 拜:古代的礼节,此处指朝见。 始末:始终,始终遵循。 常遵:通常遵守。 汉帝:汉朝皇帝。 仪:礼仪。 乃知:才知道。 松柏操:比喻坚守节操。
通过对诗句的逐词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深层含义。 1. 十分风采露堂堂:形容人的风采极为出众,如同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一般,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卓越魅力和光彩照人的形象。 2. 玉蕊琼华未比量:比喻人物的才情、美貌或品德等非同寻常,足以让人难以比较和衡量。 3. 刚被傍人论好丑:指出人物刚刚受到旁人的评价和议论,关于其优缺点的各种看法正在被讨论中。 4. 因兹难嫁与潘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颂古十二首》中的第八首。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注释: - 颂古十二首:这是一组以颂扬古代圣贤为主题的诗歌,共十二首。 - 其八:这是第八首,也是其中之一。 - 不落因果何曾堕(bù luò guī yī hái céng duò):如果不陷入因果循环,就不会坠落。 - 不昧因果何曾脱(bù mèi guī yī hái céng tuō):如果不迷失因果
商岭东西路不分,两间茅屋一溪云。 师年耳聩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诗句释义 1. 商岭东西路不分:描述了商岭的地理位置和道路状况,暗示了路途的艰难或偏远。 2. 两间茅屋一溪云: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简朴的画面,其中“溪云”可能指代的是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 3. 师年耳聩知师意:这里的“耳聩”形容听力不佳,但即便如此,诗人依旧能深刻理解他人的心意
诗句的赏析如下。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诗中的“树倒藤枯意若倒”和“沩山开口笑呵呵”,寓意深长,表达了对无常世事的接受与豁达,以及对禅宗思想的领悟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