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
那堪世尊拈花,百鸟衔花,南泉一枝花,灵云见桃花,石上栽花。
总是虚花,且莫眼花。
野老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古诗原文:
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
那堪世尊拈花,百鸟衔花,南泉一枝花,灵云见桃花,石上栽花。
总是虚花,且莫眼花。
野老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
这如同“如如”一样,已经发生了变化。
那堪呢世尊在拈花时,百鸟都纷纷来采这朵花,南泉的一枝花,灵云看到了桃花,石头上也有花。
这一切都是虚假的花,不要被迷惑了眼睛。
那些老农可能并不了解国家的灭亡之恨,但他们仍然在隔江之处唱着《后庭花》。
注释:
- ^1^ 释原妙(约公元572年~公元654年),南朝梁文学家、诗人。字德威,一字德威(一作智威),陈郡长平(今河南鹿邑县)人。曾祖为南朝宋名臣袁粲。父僧真,官至吴兴太守。释原妙少有文才,与王筠齐名于世。其诗多写景抒情、托物寓意之作,风格清丽。
- ^2^ 释慧远(334年—416年8月19日),东晋著名僧人,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僧,佛学大师慧远禅师的法号。俗姓谢,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越城区西北)人,出生于庐山脚下。他是佛教净土宗的创始人,著有《维摩诘经义疏》、《大乘义章》等重要著作。其中《维摩诘经义疏》,对后世净土宗影响甚大。
- ^3^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方式,表达了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性贪婪的批判。诗人通过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景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最后两句则以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对于世事的无奈和对于人生的态度。
- ^4^ 这首诗通过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景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同时,诗人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于人性贪婪的批判。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 ^5^ 这首诗通过对世间繁华景象的描绘,引出了对于人心的担忧和忧虑。诗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于人性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让人深感启发。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景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同时,诗人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于人性贪婪的批判。整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非常独特,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