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纪著明,不忘付授。
净空无际,如日处昼。
欲究根源,瞻之龙岫。
【注】
纲纪:法纪。付授:传授。净空:指佛的净土。龙岫(xiù):山名,位于四川彭州东北。
【赏析】
这首诗是颂扬佛教的。诗中赞扬云门宗的和尚赞道行高远,能明大法,并希望从他那里学习。全诗采用对偶形式,四句一韵,押韵工整。第一句用“纲纪著明”赞扬赞和尚有崇高的法纪。第二句用“净空无际”赞扬赞和尚心如净土。三、四句以“瞻之龙岫”比喻赞和尚学问高深莫测。
纲纪著明,不忘付授。
净空无际,如日处昼。
欲究根源,瞻之龙岫。
【注】
纲纪:法纪。付授:传授。净空:指佛的净土。龙岫(xiù):山名,位于四川彭州东北。
【赏析】
这首诗是颂扬佛教的。诗中赞扬云门宗的和尚赞道行高远,能明大法,并希望从他那里学习。全诗采用对偶形式,四句一韵,押韵工整。第一句用“纲纪著明”赞扬赞和尚有崇高的法纪。第二句用“净空无际”赞扬赞和尚心如净土。三、四句以“瞻之龙岫”比喻赞和尚学问高深莫测。
【注释】 ①龙门:这里指龙门石窟。常住图师:常住和尚,即出家和尚。真知事:真有见识的人。求赞:请求赞扬。②寥廓无状:空旷无边,不知形状。孰:谁、哪。③指南路:指引方向的路。④绝:断绝。⑤因缘去住:因缘,缘分;去,来;住,停留。⑥黄竹寒湫(jiāo):黄竹溪,位于龙门石窟附近的一个自然风景名胜区。⑦晓:天刚亮。昏:天暗下来。⑧“有”句:意谓有识见的和尚能识别真伪。⑨“求赞”二句
【注释】: 1. 画:指画像或壁画,这里指代诗人的肖像。 2. 识:认识。 3. 道:指道士,这里指代僧人。 4. 起云峰后路:形容山路曲折蜿蜒,云雾缭绕的山峰后面是一条山路。 5. 记得往来频:意思是你还记得我常常来山间游玩吗? 【赏析】: 这首诗是戴巨济写给他的老师张志和的一封信,表达他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己与老师相遇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首句“画出人皆识”
【赏析】 这是一首写画的诗。诗中描写了一位画家对自然美的热爱,对艺术美的追求,以及他为追求这种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首句“小师崇戒求赞”,意思是这位画家非常崇敬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因此他不断地学习、钻研,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这里的“崇”指的是崇尚、敬仰,“戒”是戒律、规范,“求赞”是寻求赞美、肯定。整句诗表达了画家对于绘画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次句“似即疏,比仍失。”意思是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
【注释】 植杖:插在地上的拐杖。无着道人求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组诗中的一首,是作者对友人谢公的赠词。无着道人:指谢灵运。他曾任康乐令,故称谢公。谢公:《世说新语·文学》载:“谢玄与子敬(谢朗)同在东山居丧。服毕,中宿,谢玄未差,而子猷(谢万)已得信还。太傅夜唤谢玄、子猷共语。太傅问:‘今年何以不乐?’谢玄曰:‘去年伐柳树,误杀一虫。以今检之,今年不以为喜。’王曰:‘何意作此想也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中描述了吴公明(或称吴公)的生活经历和修行历程。 诗句释义: 1. 欲识坦然老,乃是龙门人。 - “坦然老”意味着心态平和、无拘无束。 - “龙门人”可能指的是吴公明来自龙门地区,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2. 声名落四方,坐卧今十春。 - “声名落四方”意味着他的名声传遍了四方。 - “坐卧今十春”表示他已经在修行上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3. 会见移庵去,何妨邈形真。
【注释】 张公:指张僧繇。寿求赞:为张僧繇写的祝寿文。 首到东山:张僧繇的字是一张,因此人们称他“张公”。 晚亲龙岫:傍晚时分,张僧繇去游访龙井。 岁经寒暑:一年之中历经严寒酷暑。 涂毒长鸣:涂毒是一种毒蛇,长鸣,形容它叫个不停。 优昙:梵文音译,意为佛家所说的“无生”,也即没有生命的意思。 勿嗅:不要闻。 静对终日:静静地坐着,一整天都不离开。 弟子公寿:张僧繇是弟子,所以称为“公寿”。
【诗句释义】 道虽光明,形则山野。 道:佛教中的教义或道理;光明:明亮,通晓明白;形则山野:形容道的外在形态是朴实无华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道追求的真诚和朴素。 提折脚铛,住深兰若。 折脚铛:指古代的一种锅子,形状奇特,有足而无盖。这里比喻修行者的生活简朴、清苦。住深兰若:在深山里修行,过着隐逸的生活。这句诗描述了修行者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追求的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 拙韵无取,陋容谁写。
冯济川教授求赞 天地无物我无物,隐显空云随出没。 此间谁是悟玄人,霹雳光中轰一咄(duò)。 注释: 天地之间没有事物,我也不存在; 隐显的虚空云彩随着出现和消失。 在这世间,谁是悟道的人? 在闪电雷鸣中,发出一声巨吼。 赏析: 这首诗是冯济川先生写给他的学生的,表达了他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他希望学生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去追求真理和智慧。他用“天地无物我无物”来表达他的超脱态度
顺知藏求赞 色里胶青不见形,影中所以邈吾真。 吾真定有非形碍,为对凡夫显幻尘。 尘既显,道弥新,不贵西来彼上人。 注释:顺知:顺应自然的道理。顺从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藏求:指隐藏起来,不显露自己。这里指隐逸山林。赞:赞美。 译文:顺应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就像那颜色里胶青的树,它的本体并不可见,但它的影子却能显现出自己的真实存在。我的真实本性并不是被形体所束缚,而是能够超越这些形体的障碍
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 1. 比类则疏,现形仍普 - 注释: 比喻比较时显得抽象,但实际形态普遍存在。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通过比喻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这种抽象的表达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这里“比类”可以理解为比喻或类比,而“则疏”则表示这种比较虽然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常见。 2. 得在一瞬,照穷千古 - 注释: 事物的本质只在一瞬间显现,但其影响能延续至千古。
【注释】 闹市竿头呈戏,众眼曾惊。:在喧闹的集市上表演杂技,使众多的人吃惊。竿头呈戏:指杂技表演。竿头:杂技表演时,演员在一根长竿的顶端表演。曾:曾经。惊:使……惊奇。粟棘蒲上横吞,诸方尽畏。:在荆棘丛生的草地上横着吞下一颗栗果,四面八方的人们无不害怕。粟棘:指荆棘丛生的地方。蒲上横吞:指在草丛中吃草或吃东西的样子。诸方:各方。尽畏:无不恐惧。宜阳秀水,萍实杨岐。:宜阳县的水清美
注释:百丈大师继续传慧灯,福庭应该更加开放。 常住世间,水月镜像。 是谓丛林,大智百丈。 译文:百丈大师继续传承慧灯,福庭应该更加开放。 常住世间,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清晰明亮。 这就是丛林中的百丈大师,他拥有着大智慧
【注释】: 达磨大师赞: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赞扬了禅宗大师达磨祖师。 振摇梁魏,斟酌皮髓。孰云西来,空椁而已。素壁虚堂,少林熊耳。 振摇:指动摇、震荡。梁魏:泛指佛教的教派或学说。斟酌:比喻深思熟虑。皮髓:指佛法的精义,也泛指佛家的道理。孰云:谁说。西来:从西方传来。空椁:指空灵无实的佛家道理。素壁虚堂:意为清静的禅房,墙壁上挂着一幅幅佛像,都是空灵的。少林:禅宗寺院名。熊耳:即“少林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这是要求考生对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进行解释,然后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般要按照以下步骤:第一步,要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诗词,理解其大意;第二步,对每一句诗句进行解读,分析其含义,注意要联系诗歌的标题和作者;第三步,将诗句的意思与诗歌的内容联系起来
【注释】 浮山圆鉴和尚赞:浮山,是佛教名山之一。圆鉴和尚即指浮山的和尚。并汾铁骑,即唐并州(今太原市)一带的精锐骑兵。老息荒丘,指战乱之后,荒草野岭,无人烟。云施雨罢,指战争结束,天晴了。花落水流,形容战后景象,残花败柳,流水潺潺。 【赏析】 《浮山圆鉴和尚赞》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战争结束后的景象,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苦难
【注释】 1. 褒山定明禅师赞:这首诗是赞美定明禅师的。 2. 四海称唐:天下人都称赞唐朝。 3. 师出华阳:师傅是从华阳来的。 4. 不起燕坐:不坐等闲之辈的座位。 5. 翱翔帝乡:在皇帝的身边翱翔。 6. 名与山俱:名声与山峰一样高。 7. 道逐时芳:道行和时事一样美好。 8. 济民助国:救人民于水火,辅助国家。 9. 能雨能旸:能下雨,也能让太阳出来照耀大地。 10. 贫者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