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道人弃妻孥,坏衣祝发从浮图。
爱缠欲网岂易脱,慧剑划断真须臾。
飘然云水出乡国,力学生死来东都。
心猿意马就羁束,肯逐万境争驰驱。
回看旧事真一梦,清渭浊泾良自殊。
楚山岁晚俄邂逅,雪屋对语依圆蒲。
劝子南游下吴越,小航短棹寻西湖。
我家住处湖岸北,如椽翠竹森千株。
竹间扣扉试访我,定有猿鹤声相呼。
赠贤上人
恒山道人弃妻孥,坏衣祝发从浮图。
爱缠欲网岂易脱,慧剑划断真须臾。
飘然云水出乡国,力学生死来东都。
心猿意马就羁束,肯逐万境争驰驱。
回看旧事真一梦,清渭浊泾良自殊。
楚山岁晚俄邂逅,雪屋对语依圆蒲。
劝子南游下吴越,小航短棹寻西湖。
我家住处湖岸北,如椽翠竹森千株。
竹间扣扉试访我,定有猿鹤声相呼。
注释:
- 恒山道人:指恒山道士,这里以恒山道人为喻,形容自己舍弃世俗的妻子和儿女。
- 坏衣:破衣,指抛弃世俗的衣着。
- 祝发:剃度成为和尚,即出家为僧。
- 浮图:佛教中的塔,这里代指寺庙。
- 爱缠欲网:比喻世俗的欲望像网一样难以挣脱。
- 慧剑:比喻智慧如同利剑般锋利,能够斩断一切欲望。
- 真须臾:真正需要的时间很短。
- 飘然:形容自由自在的状态。
- 学(xiào)生死:学习生死之道。
- 心猿意马:比喻心思不定,像猴子跳来跳去,像马奔跑不停。
- 羁束:被束缚,这里指的是受世俗观念的束缚。
- 争驰驱:相互竞争,追逐。
- 清渭浊泾:比喻事物的好坏分明,泾河清水而渭河水污。
- 楚山:指楚国的山,这里用来象征隐居之所。
- 邂逅:偶然相遇。
- 雪屋:指僧人所住的简陋的茅草屋,雪屋是对僧人生活简朴的一种描述。
- 圆蒲:圆木作为枕头,表示简朴的生活方式。
- 我家:我的家或住所。
- 如椽:形容竹子很大,笔可以放在上面写字。
- 翠竹森千株:形容竹子长得茂密,像千棵竹子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诗,通过赞美一个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厌倦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歌开头两句“恒山道人弃妻孥,坏衣祝发从浮图”,直接描绘了这位道人放弃妻子儿女,破衣入寺,剃光头发,出家为僧的情景。这种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道人的决绝和坚定。
“爱缠欲网岂易脱,慧剑划断真须臾”两句,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道人的决心比作一把锋利的慧剑,一旦下定决心,便能轻易割断所有的困扰和束缚。这里的“慧剑”象征着智慧和决断力,强调了道人在面对世俗诱惑时的坚韧与果敢。
第三句“飘然云水出乡国”,表现了道人的心境自由、无拘无束。他像云一样自由飘荡,像水一样顺流而下,不受任何约束。这一句不仅描绘了道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力学生死来东都”,意味着道人已经学会了对待生死的超然态度。他将生死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不再感到恐惧或困惑。这里的“力学”可以理解为“学习”,即通过修行学习到了对生死的理解。
第四句“心猿意马就羁束”,则进一步揭示了道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他虽然表面上似乎已经接受了生死的观念,但内心深处仍有着强烈的欲望和不安。这里的“心猿意马”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成语,用以形容人的内心纷乱、无法控制的状态。
随后的诗句中,“肯逐万境争驰驱”表达了道人对于外界纷扰的不屑与拒绝。他认为,那些追求名利、不断奔波的人才是真正的束缚,而不是自己内心的纷扰。这里的“肯逐万境争驰驱”可以理解为“愿意追随内心的愿望,而不是盲目追求外界”。
第五句“回看旧事真一梦”,意味着道人回顾过去的人生经历时,发现一切都是一场虚幻。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感叹,以及对自己人生旅途的认知。这里的“真一梦”可以理解为“真的一场梦”,意味着一切都如同梦境一般虚幻。
第六句“清渭浊泾良自殊”,则是对环境选择的考量。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清白和浑浊的选择,表明他宁愿生活在一个纯净的地方,也不愿被世俗污染。这里的“清渭浊泾”是指清澈的渭河和浑浊的泾河,分别代表了纯净和污秽的环境。
第七句“楚山岁晚俄邂逅”,描绘了在楚国山中偶然遇到的景致。这里的“岁晚”意味着岁月已晚,诗人在此偶然遇到了心仪的地方,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宁静的时光。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
第八句“雪屋对语依圆蒲”,则是对隐居生活的描绘。诗人在雪屋中静静地与朋友交谈,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和友谊。这里的“依圆蒲”可以理解为“依靠着圆形的蒲团”,象征着与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
第九句“劝子南游下吴越”,则是向朋友发出邀请,邀请他们一起去南方的吴越地区旅行。这里的“下吴越”可以理解为“南下至吴越地区”,表示诗人希望与朋友共同探索这个美丽的地方。
第十句“小航短棹寻西湖”,则是对西湖美景的描述。诗人乘坐小船在西湖上游览,欣赏着湖光山色。这里的西湖是杭州的著名景点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一。
第十一、十二句“我家住处湖岸北,如椽翠竹森千株”描绘了诗人自己的住所环境,以及那里的翠竹景色。这里的“我家住处湖岸北”可以理解为“我的住所位于湖岸边的北部”,而“如椽翠竹森千株”则描绘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景象,给人以清新宜人的感觉。
第十三句“竹间扣扉试访我,定有猿鹤声相呼”,则是诗人想象的朋友来访的场景。诗人想象着朋友在竹林之间敲门,然后听到猿鸟的叫声迎接自己。这里的“叩扉”可以理解为“敲打门扉”,而“猿鹤声相呼”则表达了一种和谐、友爱的气氛。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和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之美的珍视。同时,通过对道人的形象塑造和心理活动的刻画,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