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
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重点考核炼字。此题要求赏析诗句中“悲”和“希”的妙处,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再结合注释和关键字词进行分析。
“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意思是说:远古时代发出的美妙琴声从指尖发出,月光映照在高高的松树上,夜色显得更加冷寂。“太古”、“清音”“指端”,都是写琴声;“松顶”、“夜堂”,都是写环境。这两句是第一联,写琴声之美,用笔细腻,描摹生动,写出了琴声的美妙。
“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意思是说:悲伤的风声、流水声都发出凄厉的鸣响,听了这种声音就不要再弹奏琴声了,因为那琴声也会变得凄凉。这两句是第二联,写琴声的悲哀,表达了诗人对琴声的不满,抒发了一种悲凉的情感。
【答案】
译文:
远古时候发出的美妙琴声从指尖发出,月光映照着高高的松树,使夜晚显得更加冷寂。悲伤的风吹着流水发出凄切的鸣叫,听到这种声音就不再弹奏琴声了,因为那琴声也会变得凄凉。
赏析:
此诗是一首赠别诗,诗人以琴声之悲与别离之悲相类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
首联写琴声之美。诗人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月光下,一位琴师正弹奏着一曲优美的琴音,悠扬的旋律仿佛来自太古时代。琴声从指尖传出,宛如山间清泉般清脆悦耳。月光洒满了整个松林,使得夜幕更加寂静。这里的“月”和“松”均为意象,分别象征着宁静的夜晚和坚韧的松柏。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将琴声与大自然的景色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宁静的氛围。同时,“指端”一词还暗示了琴师对演奏技艺的自信与精湛,进一步凸显了这首琴曲的超凡脱俗。
颔联则直接点明了离别的主题。“悲风”“流水”这两个意象被用来渲染气氛,传达出琴曲所引发的悲伤情绪。诗人巧妙地运用“悲”“呜咽”等字眼,将琴声与自然之声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哀伤的世界。这里的“希声”可以理解为琴曲本身,而“不用弹”则表达了诗人对琴师即将离去的感慨。他似乎在提醒琴师,虽然琴声已经无法再弹奏,但那曾经陪伴他的琴音依然存在,成为他心中永恒的记忆。
尾联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悲情。诗人认为,即使听到了琴声,也无法消除内心的哀伤;因此,不必再弹奏这首曲子了。这里的“希声”指的是琴曲本身,而不是指琴师的离去。通过这样的表述,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琴师的不舍,还透露出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离别的无奈与感伤。同时,这一结尾也呼应了整首诗的主旨——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
这首诗通过对琴声与自然之声的交织描绘,以及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既空灵又哀伤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别离之情的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