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荡无迂曲,明明透古今。
问无别语,答岂异音。
一人张帆,一人把柁。
铁笛横吹,渔歌唱和。
啐啄同时,知音几个。
顺水逆流归去来,到岸方谙不恁么。
不恁么,为君宣,甜如砂蜜,苦似黄连。
若不同床卧,焉知被底穿。

【注释】:

荡荡无迂曲,明明透古今。——指佛法无障碍,能通达古今一切真理。

问无别语,答岂异音。——佛祖的教诲与回答,没有区别,都是同一音调。

一人张帆,一人把柁。——比喻众生各自修行。

铁笛横吹,渔歌唱和。——比喻诸法本无差别,只是因缘所成。

啐啄同时,知音几个。——意谓众生都来求道,但能领悟者却很有限。

顺水逆流归去来,到岸方谙不恁么。——意谓众生随顺自然,最终会回到本性上来。

不恁么,为君宣,甜如砂蜜,苦似黄连。——指佛祖教导众生,有时要讲“不是”,有时要讲“是”。

若不同床卧,焉知被底穿。——意谓如果众生不共同修行,怎么能体会到佛祖的教诲?

赏析:

这首诗是《偈六十九首》中的第十二首。它通过讲述一个故事,阐述了佛教中“教外别传”的道理。诗中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佛祖对众生的教诲,以及众生对此的领悟程度。

在这首诗中,佛祖首先讲述了佛法的无障碍性,即佛法能够通达古今一切真理。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问无别语,答岂异音。”这句话的意思是,佛祖的教诲与回答,没有区别,都是同一音调。这反映了禅宗中“不立文字”的思想,强调直接体验和领悟。

佛祖描述了众生各自修行的场景。他提到:“一人张帆,一人把舵。”这比喻了众生各自的修行状态。有的众生在顺流而下,有的却在逆流而上。这反映了佛教中对众生修行的不同态度。

诗中的叙述转向了“铁笛横吹,渔歌唱和”的情景。这里比喻了诸法本无差别,只是因缘所成。这里的“铁笛”和“渔歌”都是比喻,表示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方式和意义。

诗人提到了“啐啄同时”和“知音几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都源自《庄子·秋水篇》,意指众生都来求道,但能领悟者却很有限。这反映了佛教中对于众生悟性的不同看法,也体现了禅宗中对众生修行的深浅不同的认识。

诗中的叙述转向了佛祖的教导。他提到:“顺水逆流归去来,到岸方谙不恁么。”意谓众生随顺自然,最终会回到本性上来。这里的“不恁么”是指佛祖的教诲有时要讲“不是”,有时要讲“是”。这是禅宗中的一种灵活运用,旨在让众生更好地领悟佛法。

在这首诗中,佛祖还提到了“不恁么”这一概念。他指出:“不恁么,为君宣,甜如砂蜜,苦似黄连。”这里的“不恁么”指的是佛祖的教诲有时要讲“不是”,有时要讲“是”。而“甜如砂蜜,苦似黄连”则是对这种教诲的评价。砂蜜是一种甜味的食物,黄连则是一种苦味的药物。这表明佛祖的教诲既有甜的一面,也有苦的一面,需要众生自己去体悟。

诗中的叙述转向了众生的共同修行。他提到:“若不同床卧,焉知被底穿。”意谓如果众生不共同修行,怎么能体会到佛祖的教诲?这句话强调了共同修行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共同修行,众生才能更好地领悟佛祖的教诲,达到解脱的目的。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故事的描述,阐述了佛教中“教外别传”的道理。它强调了佛祖的教诲需要众生自己去体悟,同时也指出了众生的共同修行的重要性。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