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殿上,古佛舒光。
明月堂前,昙华布影。
不用南询弥勒,何须东觅文殊。
华藏门开,任君瞻仰。
或舒或卷,尘尘普现色身。
或放或收,处处毗卢境界。
不舒不卷,寂尔无根。
不放不收,是真常住。
丝毫无碍,统摄圣凡。
自利兼他,古今不坠。
夜半不须敲玉户,天明凤子笑衔花。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琉璃殿上,古佛舒光。
明月堂前,昙华布影。
不用南询弥勒,何须东觅文殊。
华藏门开,任君瞻仰。
或舒或卷,尘尘普现色身。
或放或收,处处毗卢境界。
不舒不卷,寂尔无根。
不放不收,是真常住。
丝毫无碍,统摄圣凡。
自利兼他,古今不坠。
夜半不须敲玉户,天明凤子笑衔花。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一个宁静、平和的场景,充满了宗教和哲学的气息。诗中的“琉璃殿上”,描绘了一座华丽的殿堂,而“明月堂前”,则描绘了月光洒满的庭院。这两句话分别描述了两个不同的场景,但都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接下来的句子则是对这种氛围的进一步描绘,“不用南询弥勒,何须东觅文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需要去询问南方的弥勒佛,也不需要去寻找东方的文殊菩萨。这里的“南询”、“东觅”都是比喻,表示寻找。而“弥勒”、“文殊”都是佛教人物,代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这里的“南询”、“东觅”实际上是对“弥勒”、“文殊”这两种信仰的否定,表示不需要去寻求这些。

接下来的两句:“华藏门开,任君瞻仰。”描绘了一幅宽广的门廊,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出。这是对佛教的另一种理解,即佛法无边,无所不在。而“任君瞻仰”则是说,无论你是谁,都可以来参观、学习。

然后是几句关于修行的描述:“或舒或卷,尘尘普现色身。或放或收,处处毗卢境界。不舒不卷,寂尔无根。不放不收,是真常住。”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修行的境界可以是展开的也可以是收缩的,就像尘埃一样无处不在。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而是为了达到一个空灵的境界,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这种修行方式就是真正的常住,因为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最后四句是对这首诗的总结:没有任何障碍,可以统一包容所有圣人和凡人;既可以自我受益,也可以利益他人,从古至今都不会中断。最后一句则是一个寓言式的结尾:“夜半不须敲玉户,天明凤子笑衔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需要等到天亮再去敲门找凤凰,因为凤凰已经在晚上就已经来了,它笑着衔走了花朵。这是对佛教中因果报应的一种象征性的描绘。

这首诗整体上表达了一种宁静、平和、超越世俗的境界,同时也反映了佛教中的某些教义和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