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主拈花,强生枝节。
头陀微笑,眼里添尘。
目击道存,翻成途辙。
隔江招扇,早涉崎岖。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偈六十九首 其四十
释主拈花,强生枝节。
头陀微笑,眼里添尘。
目击道存,翻成途辙。
隔江招扇,早涉崎岖。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释义:
- 释主拈花,强生枝节。
- “释主”指的是佛教的领袖或者老师。在佛教中,佛陀常常拈花以示弟子们,让他们领悟其中的深意。这里的“拈花”,可能是指佛陀通过某种象征性的动作来教导弟子们。
- “强生枝节”,意味着强行添加额外的细节或分支。这可能是指佛陀故意设置一些复杂的情况或问题,以考验弟子们的理解能力和智慧。
- 头陀微笑,眼里添尘。
- “头陀”是梵语,意为“苦行”。头陀僧通常过着艰苦的生活,如步行、坐禅等。
- “微笑”在这里可能是一种隐喻,表示即使面对困境,头陀僧也能保持平静和从容的态度。但“眼里添尘”则可能意味着他们的内心已经受到困扰,难以摆脱世俗的纷扰和烦恼。
- 目击道存,翻成途辙。
- “目击道存”意味着亲眼看到了佛法的真谛,即“道”。这可能表明佛陀通过拈花示众的方式传达了佛教的核心理念。
- “翻成途辙”则是指这些教诲和方法被弟子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他们行走人生道路的指引。
- 隔江招扇,早涉崎岖。
- “隔江招扇”可能是指佛陀用言语教导弟子们如何修行,但弟子们往往难以领会其中的深意。他们就像隔着一条河,无法直接接触到佛陀的智慧。
- “早涉崎岖”则是指弟子们虽然努力修行,但仍然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需要不断地克服和前行。
-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 “镌顽石”意味着雕刻坚硬的石头,象征着将佛教教义深植于心,不被外界干扰。这里可能暗示着佛陀希望弟子们能够将佛法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刻在石头上。
- “路上行人口似碑”则是指人们在路上行走时,经常会看到路边的石碑或者路标,这些石碑或路标代表着地名、方向或指示,帮助人们找到目的地。这里可能比喻说,佛教教义就像是路边的路标,可以帮助人们指引方向,帮助他们走向真理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释主拈花示众的场景进行描述,表达了佛教教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通过描绘头陀僧的微笑和眼中添尘的形象,诗人展现了他们在面对世俗纷扰时的坚韧和智慧。诗中的“目击道存,翻成途辙”和“隔江招扇,早涉崎岖”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佛陀教导的重要性以及弟子们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最后一句“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则是对佛陀教导的总结,鼓励人们将佛法内化于心,并将其作为指引自己走向真理的道路。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寓意,传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