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僧蹊径,千眼莫窥。
鸟道无私,经行岂碍。
要关在手,通变刹那。
一味醍醐,莫嫌淡薄。
有时毗卢藏内,优钵华开。
嗅之不闻,是何境界。
灵山仿佛,少室依稀。
抖擞提撕,人天兼济。
偈六十九首 其四十三
衲僧蹊径,千眼莫窥。
鸟道无私,经行岂碍。
要关在手,通变刹那。
一味醍醐,莫嫌淡薄。
有时毗卢藏内,优钵华开。
嗅之不闻,是何境界。
灵山仿佛,少室依稀。
抖擞提撕,人天兼济。
注释:
- 衲僧蹊径:指禅宗的修行道路。衲,即袈裟之意,这里泛指僧人;蹊,小路;径,路径。
- 千眼莫窥:意指深奥的佛理或禅师的智慧,无法被一般人理解或洞察。
- 鸟道无私:比喻佛法如鸟飞渡,自由自在,没有私心。
- 通变刹那:指在一瞬间可以通达变化无常的境界。
- 醍醐(tí hú),佛教称纯酥酪乳。喻指佛法中最为精微、纯净的部分。
- 毗卢:梵语“菩提”的音译,意为觉悟之道。
- 优钵华:又称“优钵昙花”,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常在佛经中象征吉祥和清净。
- 灵山:佛教中著名的圣地之一,位于印度。
- 少室:古代名山之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道的理解和感悟。诗人以禅僧行走的道路为引子,描绘出一条深邃而神秘的修行之路。这条路如同鸟飞般自由,无人能够窥探其中的秘密。诗人进一步指出,这条道路虽然看似平凡无奇,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真理。
诗人用“鸟道无私”来比喻佛法的普适性和无私性,强调了佛法的普度众生、平等无私的特性。同时,“经行岂碍”则暗示了人们在修行过程中,应摒弃杂念,专心致志地追求真理。
诗人提出了一个关于佛法与世间事物关系的疑问:“要关在手,通变刹那。”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深刻的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世间万物与佛法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他认为,真正的佛法不在于形式上的掌握,而在于能够随时随处领悟其中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道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