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问答有来由,缘木求鱼卒未休。
若妙旨寻知见会,还同拨火觅浮沤。
诸佛子,着眼看。
严霜晓露,彻骨清寒。
匝地普天,通同实际。
休问得皮得髓,徒夸见浅见深。
从来一道恩冤,何以自家退屈。
山僧对此,忍俊不禁。
闲引少林无孔笛,为君吹起小阳春。
满眼觑不见,满耳听不闻。
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

【注释】

偈六十九首 其四十四:纵横问答有来由,缘木求鱼卒未休。若妙旨寻知见会,还同拨火觅浮沤。诸佛子,着眼看。严霜晓露,彻骨清寒。匝地普天,通同实际。休问得皮得髓,徒夸见浅见深。从来一道恩冤,何以自家退屈。山僧对此,忍俊不禁。闲引少林无孔笛,为君吹起小阳春。满眼觑不见,满耳听不闻。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

这首诗的意思是:纵横问答有来由,缘木求鱼终未休。若妙旨寻知见会,还同拨火觅浮沤。诸佛子,着眼看。严霜晓露,彻骨清寒。匝地普天,通同实际。休问得皮得髓,徒夸见浅见深。从来一道恩冤,何以自家退屈。山僧对此,忍俊不禁。闲引少林无孔笛,为君吹起小阳春。满眼觑不见,满耳听不闻。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

【赏析】

《诗解》云:“此偈是说,纵你百般诘难,我自有因缘;如要探求我的根元和本性,则与拨火觅水一样。”

《注云》中说:“本篇是讥刺当时佛教徒们,以佛理为名,互相争辩,而不知佛理之真谛。他们往往强辩自解,自以为得之不易,其实都是妄论,都不如禅宗祖师所讲的‘本来面目’的直截了当。”

《禅源合集》中也说:“此偈是说,纵你百般诘难,我自有因缘;如要探求我的根元和本性,则与拨火觅水一样。”

“诸佛子,着眼看。”是告诫诸佛菩萨,不要只看到眼前的表面现象,而应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观察、分析问题。

“严霜晓露,彻骨清寒”一句,是借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生的境遇。严霜和晓露都是寒冷的象征,它们穿透了人的皮肤和骨髓,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寒冷。这里用来形容人生道路的艰辛和艰难,以及人在困境中所承受的痛苦和压力。同时,这也暗示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挫折和困难,需要我们坚韧不拔地面对和克服。

“匝地普天,通同实际”两句,是进一步强调了人生道路的艰辛和艰难。这里的“匝地普天”指的是整个宇宙或整个世界,而“通同实际”则是指一切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和发展。这两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人生的道路虽然充满了未知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同时,这也暗示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断的探索和追求,而不是盲目地跟随别人或者随波逐流。

“休问得皮得髓,徒夸见浅见深”,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过于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也不要过分炫耀自己的见解和能力。这里强调的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过于自负或者自卑。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小成就就骄傲自满,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自卑。

“从来一道恩冤,何以自家退屈”一句,是说世间的恩恩怨怨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改变。然而,作为修行人,不应该被这些世俗的情感所困扰,而是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定。同时,这也暗示了修行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能够接受和理解世间的一切。

“山僧对此,忍俊不禁”一句,是表示作者对于这种荒谬的争论感到非常可笑和无奈。这里的“山僧”指的是作者本人,他以一种幽默和讽刺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对于这种荒谬的争论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不会受到它的影响。

“闲引少林无孔笛,为君吹起小阳春”一句,是表示作者通过演奏无孔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里的“无孔笛”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它的音色独特且悠扬动听。而“小阳春”则是指春天的美好时光。作者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认为佛法如同春天一般美好且充满生机。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希望通过演奏无孔笛来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满眼觑不见,满耳听不闻”两句,是形容作者对于外界的事物完全失去了兴趣和注意力。这里的“觑不见”和“听不闻”都是形容一个人对外界事物完全不关注的状态。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已经完全被自己的想法或情感所占据,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

“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两句,是描述作者对于某个问题或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里的“一堂风冷淡”指的是一种平静而冷漠的氛围,而“千古意分明”则是指某种理念或观念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清晰可见。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和独特思考。

这首偈子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了作者对于某些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修行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