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心成曲,单传蔓更滋。
全身入荒草,赤膊上东司。
一向攻人短,多方徇己私。
杨歧五世后,作者不如斯。

《礼应庵塔》:直指心源,曲径通幽

释迦牟尼曾在灵山会上,直指人心,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在这首诗《礼应庵塔》中,诗人用“直指心成曲,单传蔓更滋”来比喻那些表面光鲜、实则空洞的虚伪行为。

全诗以直白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全身投入荒草之中,赤膊上阵,面对问题和短处毫不留情地批评指责别人。这种行为就如同藤蔓一样,蔓延开来,更加滋生出种种问题。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批判,更像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揭示——当人们只看到表象,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时,往往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杨歧五世后,作者不如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前社会的一种忧虑。在佛教中,“杨岐”是禅宗的一个重要流派,而“五世后”则暗喻了禅宗传承的中断与衰退。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禅宗精神的失望,认为在当代社会,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的禅宗精神已经不复存在。

诗中还提到了“一向攻人短,多方徇己私”。这句话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甚至攻击他人的缺点。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败坏了自己的声誉。诗人用“杨歧五世后”这一背景,强调了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诗人感慨道:“一直攻人短,多方徇己私。杨歧五世后,作者不如斯。”这是对诗人自己人生的一种反思,也是对整个时代的一种批判。他希望读者能够从这首诗中得到启示,不要陷入这种无意义的行为中,而是要追求真正的智慧和道德。

《礼应庵塔》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启示的诗歌,它通过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诗人以直率的语言,描绘了人性中的阴暗面,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礼应庵塔》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它让我们思考如何成为更好的人,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善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