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何必上传灯,破釜难谐大吕声。
信脚半生惟舌在,策勋九转到丹成。
强知晴雨怜鸠拙,拟葺茆茨似燕营。
见说千金曾卖赋,不堪容易赋闲情。
【诗句注释】
姓名何必上灯台:不必将名字写在灯笼上。
破釜难谐大吕声:打破锅子难以与大吕声音和谐。比喻事成不易。
信脚半生惟舌在:随随便便度过了半生,只有嘴还在。
策勋九转到丹成:指科举考试,中了举人、进士,才能做官,到那时才算是功成名就。
强知晴雨怜鸠拙:即使天晴下雨,也同情乌鸦拙劣的鸣叫。比喻自己的处境艰难,却还要为别人的处境担忧。
拟葺茆茨似燕营:准备修补茅草屋,就像燕子筑巢一样。比喻准备安居乐业。
见说千金曾卖赋:听说有千金之产的人也曾卖掉过自己的才华。
不堪容易赋闲情:承受不起容易得到而轻松得到的闲情逸致。
【译文】
我的名字何必要在灯笼上写,打破锅子难以与大吕声音和谐。随意度过了半生,唯有嘴巴还在说话,一旦中了举人、进士才可能做官。即使天晴下雨,也要同情乌鸦拙劣的鸣叫。我准备修补茅草屋,就像燕子筑巢一样。听说有千金之产的人也曾卖掉过自己的才华。我承受不起容易得到而轻松得到的闲情逸致。
【赏析】
这首七律,是作者晚年归隐后所作的一首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感慨。
“姓名何必上灯台”,诗人用反问句式,表明自己对仕途的淡泊之心。“破釜难谐大吕声”,诗人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失望。“信脚半生惟舌在”,诗人以“信脚”自比,表示对名利场的看轻。“策勋九转到丹成”,诗人以科举考试来比喻自己的功名之途。“强知晴雨怜鸠拙”,诗人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情。“拟葺茆茨似燕营”,诗人描绘了归隐后的生活场景。“见说千金曾卖赋”,诗人以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不堪容易赋闲情”,诗人用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给人以深深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