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三月初五,天色半晴半雨。
园林过了清明,无限落花飞絮。
释迦悭,弥勒富。
绝怜杜宇不知时,啼得血流无用处。

【注释】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九十八:这首诗是诗人在初夏时节写的。初夏时节,天气晴雨不定,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这种不稳定的天气现象,同时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

今朝三月初五:今天农历三月初一。

天色半晴半雨:天空中云层不厚,时而晴朗,时而阴霾。

园林过了清明:清明时节过后,天气转暖,百花盛开,此时园内的花都谢了。

无限落花飞絮:形容花落花飞的景象无边无际。

释迦悭(qiǎn),弥勒富:释迦牟尼佛(即佛祖)生前吝啬,死后却成了菩萨,所以这里说他悭。弥勒菩萨是未来佛,他将来成佛,所以这里说他富。

绝怜杜宇(yú):极爱杜宇。相传杜宇是蜀地的君主,后被秦国所灭,化为杜鹃鸟,传说它悲鸣时声如“不如归去”,因此人们常用它来表示思念故土之情。

啼得血流无用处:杜鹃啼叫时,声音凄切哀婉,好像血滴在地上一样,但它的歌声并不能改变现实。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偈语。诗中通过描写初夏时节多变的天气,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对春天消逝与人生易逝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怀。

“今朝三月初五,天色半晴半雨。”首两句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为后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忽晴忽雨,正是自然界变幻莫测的表现。而诗人对此似乎并不感到惊奇,反而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观察这一切,这既体现了诗人的胸襟宽广,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园林过了清明,无限落花飞絮。”此二句承前启后,由天气变化引出对景物的描绘。清明时节,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然而诗人眼中的园林已不再是春天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落花飞絮满地的景象——这是大自然失去生机的象征。

“释迦悭,弥勒富。”接下来,诗人通过对释迦牟尼和弥勒菩萨的比较,进一步揭示了人生的真谛。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生前虽然拥有许多信徒,但死后却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凡人。而弥勒菩萨则是未来的佛祖,他死后将成为众生的主宰。诗人认为,释迦菩萨之所以悭吝,是因为他在生前过于专注于自己的修行;而弥勒菩萨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在未来的世界中将拥有无尽的权力和地位。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佛家的教义,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人生无常,富贵贫贱都是过眼烟云,唯有内心的清净和坚定才是真正的财富。

“绝怜杜宇不知时,啼得血流无用处。”尾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杜宇是一种传说中的鸟类,它的鸣叫声非常悲切,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无情。诗人在此以杜宇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易逝、世事难料的深深感慨。他感叹杜宇的哀鸣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但却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他的啼叫虽如同鲜血滴在地上,但却无法挽救即将到来的死亡。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凉,也是诗人对人生最深刻的领悟。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含义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生的深深感悟。它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