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用底,来育王用不著。
育王用底,归天童用不著。
用不着处用有馀,一箭双雕随手落。

【注释】

偈颂:佛教语。佛经中的唱词,多以韵文形式出现,用来宣讲佛法,或讽劝世人。

其二十五:这是第五十一首偈颂的第二十五首。

天童用底:指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大会上,拈起一枝花示众(即“拈花微笑”),众弟子皆不能解其中奥义。只有迦叶尊者悟得真谛。这里比喻佛祖的教法。

来育王:即印度教主释迦牟尼(佛陀)。

不著:即“不执著”。

育王用底,归天童用不著:佛祖释迦牟尼的教法,不需要人去执著、追求;而天童的教化,也无须人们去执著、追求。

用不着处用有馀:意思是说,佛祖所传教法,在人们真正领悟时,已经绰绰有余了。

一箭双雕随手落:比喻事情处理得很巧妙,一举两得。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佛理的偶颂。全诗运用拈花微笑的故事,说明“佛性”是人人都有的,但必须经过修行才能体悟到它的妙用,不必刻意去求。最后两句,进一步指出:佛的教化和教诲,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无须人们去追求。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佛祖所传教法,在人们真正领悟时,已经绰绰有余了。

全诗从佛理的角度出发,对佛祖释迦牟尼的教化和教诲进行了赞颂。它告诉人们,要领悟佛理,首先需要明白佛祖释迦牟尼的教化和教诲。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佛祖的教化和教诲并不神秘莫测,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无需刻意去追求。因此,我们要想领悟佛理,首先要了解佛祖释迦牟尼的教化和教诲,其次要明白佛祖释迦牟尼的教化和教诲并非神秘莫测,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会佛理的真谛,达到心灵上的净化和提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