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严真杜撰,恶毒无尽限。
哑却衲僧口,通身迸鬼眼。
【注释】
颂古:佛教语指诵佛经或赞颂佛祖、菩萨等。四十八首:唐道宣法师编《大唐西域记》中,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分为四个时期,称为“四时八教”,其中“时”有四十年一周期,所以称为“四十八世”。这里以“四十八代”来泛指佛教在中国流传了很长时间。其五:第五首。
香严:即智俨,唐代诗人。真杜撰:真的虚构,指无稽之言。恶毒:极厉害的。无尽的:形容没有限度,无法计量。
哑却衲僧口:使和尚们说不出话来。衲僧:禅宗僧侣。通身迸鬼眼:全身都冒出了恶鬼的眼睛,比喻邪恶至极。
【赏析】
此诗是唐代僧人智俨对佛教经典中的“恶比丘”所作的批评,指出佛教经典中充满了虚假和邪恶的内容,对佛教的信仰者提出了警告。全诗语言辛辣,直指佛教经典中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经典的不满和对真理的追求。
第一句“香严真杜撰,恶毒无尽限”,诗人首先指出佛教经典中的“香严”(即佛陀)是虚构出来的,充满了邪恶和恶意。第二句“哑却衲僧口,通身迸鬼眼”,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佛教经典对佛教徒的影响,使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能发出恶狠狠的声音,如同被鬼附身一样。这两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经典的黑暗面,同时也揭示了佛教经典的虚假性和危害性。
第三句“恶比丘,我昔曾亲见”,诗人回忆起过去亲眼目睹的恶比丘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佛教经典的邪恶本质。最后一句“今见诸公辈,皆言不忆前”,诗人感叹如今看到他人仍然坚持信仰并传播这些邪恶内容,表达了对这种信仰的失望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佛教经典的虚伪性和危害性,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邪恶的憎恶。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那些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充满谎言和欺骗的事物,追求真正的真理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