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起花来,尾巴已露。
迦叶破颜,人天罔措。
注释
拈起花来,尾巴已露:比喻抓住要害之处。
迦叶破颜,人天罔措:形容佛祖对弟子迦叶开示法门时的欢喜,连天上的仙人也无法措手。
赏析:此诗以“拈起”为题,意喻抓住问题的关键或要领,然后展开论述。而“尾巴已露”,则是说已经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无法回避。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把握问题关键、抓住要领的思考和追求。
拈起花来,尾巴已露。
迦叶破颜,人天罔措。
注释
拈起花来,尾巴已露:比喻抓住要害之处。
迦叶破颜,人天罔措:形容佛祖对弟子迦叶开示法门时的欢喜,连天上的仙人也无法措手。
赏析:此诗以“拈起”为题,意喻抓住问题的关键或要领,然后展开论述。而“尾巴已露”,则是说已经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无法回避。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把握问题关键、抓住要领的思考和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注释】 护国嗣本——代宗皇帝在位时,曾封僧怀让为右街护国寺僧录、左街福胜院僧录。后唐庄宗灭佛,僧徒被驱散,怀让遁归嵩山少林,自谓“嗣本”,即继承本宗之意。长老请赞——指僧怀让受封之后,僧众纷纷前来祝贺称颂。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法堂上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用典,但并不晦涩,而是流畅自然、明白易懂。 首联“护国嗣本长老请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畋的作品。郑畋,字表臣,郑州荥阳人,大中年间进士及第,曾任右拾遗、起居郎、中书舍人等职。他与李商隐、杜牧、王建、刘蜕等人交游甚密,诗作亦多有唱和之作。 诗句: - 咄这村僧,百拙千丑。 - 用处颟顸,举止磔斗。 - 秉恶毒钳锤,碎情尘窠臼。 - 佛祖饮气吞声,魔外望风拱手。 - 有时汉语胡言,总当谈玄说妙。 - 有时把拍板门槌,唱云门曲合胡笳调。 - 有时指圆觉场作牛栏
【译文】 在皇宫的角楼旁边,建立古招提寺。 一滴水珠也无,继承曹源正派的衣钵。 一根头发不沾着,交给夜半伽梨。 成家喜见破家儿。 【注释】 护国嗣源长老请赞:这是一首颂扬护国嗣源长老之诗。护国嗣源长老是南宋理宗皇帝的师傅,曾为皇帝传授过佛学知识。“护国嗣源”即指护持国家、继承正统之意;“长老”则指年高德劭的长者;“请赞”则是请求称赞的意思。 龙床:指皇帝的宝座。角畔:角落。建古招提
普山请赞 头发蓬松,耳轮卓朔。 踞坐当轩,权衡在握。 任你德山临济棒喝交驰,到他面前一点用不著。 注释:普山请赞,即普化禅师请赞。普化禅师,俗姓张,号长庆子、长庆子和尚,俗家姓李,唐曹州南顿乡(今山东东明县)人。 鬔松,指头发浓密蓬松如古代道士的发髻。卓朔,形容耳朵高耸而下垂,像秋天的月亮。踞坐当轩,意指盘腿坐在厅堂的正中。权衡,比喻权柄。这里指权力。 任你德山临济棒喝交驰,到他面前一点用不著
注释: 1. 身为皇族,名著南宫:指某人是皇室成员,名望很大。 2. 孔孟屋里,做模打样:在儒家和孟子的家中,模仿他们的样子或行为。 3. 释老室内,谈玄说空:在佛教和道教的讲经说法中,谈论深奥的道理。 4. 似个般伎俩,半钱不直,又说甚道理三教俱通:这个人好像一个骗子一样,他的话毫无价值,而且他声称自己精通三教(儒教、佛教、道教)。 5. 从前学解掀翻尽:之前对各种学问的理解已经被推翻了。 6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手法、语言以及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 “大鉴禅师赞”是这首诗的题目,“菩提无树”,指佛经所说,佛在世时,其身如木,其行如风,其心如水。“镜非台”,指佛之真身非木、非石、非水,而是以空为本。“臭口分明鬼擘开”,用典出自《后汉书.张道陵》:“张陵者,汉之天师也。…
【注释】 孟少保:指唐代画家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字子容,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绘师:画家。握拳缺指相请赞:孟浩然作诗时,经常用手势助吟,他常常用手指头作势。“缺指”指不完整的手势,这里指他的手指头不全,故作手势以助吟咏。为人手段十分粗,拳下搜寻一个无,意思是说,他的为人手段十分粗鲁,在拳下搜寻一个无,意即在拳头下面找不到东西。咄:惊叹词
【注释】 用迷子诀,飞红炉雪。 用迷子是道家炼丹术的一种方法,指使用火种点燃药引,以期达到“烧金成银”的效果;飞红炉雪形容炉内火焰如红霞般升腾而起,炉外白雪也似被火光染红。 一喝当锋,崖崩石裂。 “一喝”即一喝之间,指瞬间的动作或力量;“当锋”比喻面对困难或危险时的果断和勇猛。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修炼者在关键时刻的果断行动。 化生蛇作活龙,点黄金为生铁。 化生蛇:将蛇的形象化为生命体;活龙
【解析】 本诗的注释中,第一句中的“平”是全诗的核心词。在《五灯会元》卷二中记载了马祖道一与庞居士的故事:庞居士问:“和尚什么处来?”马祖答:“我无家何处?”居士说:“既是无家,即乞师指示归途。”马祖说:“我于汝甚厚,汝于我何!”居士又问:“和尚有何事相酬答?”马祖答:“我向汝边行,汝还见么?”居士答:“不见。”“如何是经一句?”马祖答:“待汝自会。”居士于是礼拜而退,马祖送他出寺门,并告诉他
孟无庵与师同轴请赞 居士身,比丘相。 跷跷踦踦,牢牢攘攘。 蓦然觌面相逢,直是无门可向。 一拳一喝,双收双放。 无庵居士眼无筋,识得这般村和尚。 译文: 孟无庵与师父站在同一轴线上请求赞许。 居士的身体,比丘的面容。 跷跷踦踦,牢牢攘攘。 突然面对面相遇,竟然没有门可走。 一拳一喝,双收双放。 无庵居士眼睛没长筋,能识别这样的村和尚。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孟无庵与师父的互动
【注释】 颂古:佛教语指诵佛经或赞颂佛祖、菩萨等。四十八首:唐道宣法师编《大唐西域记》中,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分为四个时期,称为“四时八教”,其中“时”有四十年一周期,所以称为“四十八世”。这里以“四十八代”来泛指佛教在中国流传了很长时间。其五:第五首。 香严:即智俨,唐代诗人。真杜撰:真的虚构,指无稽之言。恶毒:极厉害的。无尽的:形容没有限度,无法计量。 哑却衲僧口:使和尚们说不出话来。衲僧
注释: 痴人面前,不可说梦。 胡子无须,惺惺添懵。 译文: 在傻子面前,不要说梦话; 长胡子的人,不必再装模作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一个道理。"痴人面前,不可说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那些愚蠢或者不懂事的人,不能向他们讲述一些不切实际或者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这些人可能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内容,甚至会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胡子无须,惺惺添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颂古四十八首 其三 俱胝钝置老天龙,利刃单提勘小童。 巨灵抬手无多子,分破华山千万重。 注释:俱胝是佛家语,意为“一切众生”。钝置是放下的意思。老天龙比喻年高德重之人。利刃单提,即锋利的刀剑。勘小童,指审问年轻无知的人。巨灵抬手,指举起巨力,如巨人之手。无多子,即没有多余的孩子。分破,意为分开、摧毁、打破。华山,指的是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千万重,形容重重山峦。赏析:此诗赞美了那些有德才、有才干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 释义:只是因为分辨得过于清楚,反而导致结果的延迟。这里的“分明极”可能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问题的理解达到了极致,但这种极致的追求反而阻碍了事情的进展。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在追求明确和彻底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应过分追求细节,而是要把握主要矛盾,避免因小失大。 2. 早知灯是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①机轮转处,达者犹迷。机轮:佛教语,指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迷:迷失。此句意为:因果报应的运转,有智慧的人也迷惑不解。机轮:佛教语,指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达者:指通达事理的人。迷:迷失。 ②四维上下,南北东西。四维:古代传说中用以表示空间方位的四个方向,即东、南、西、北。上下:指时间上的时间流逝和空间上的远近变化;南北东西:比喻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 【答案】 译文
``` 了身何似了心休,了得心兮身不愁。 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诗句释义: 1. 了身何似了心休:这里的“了身”指的是身体的超脱,而“了心”则指心灵的自由或超然。整句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状态,即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完全解脱和自在。 2. 了得心兮身不愁:这里“了得心”意味着心灵的满足和安宁,“身不愁”则表示身体不再有烦恼或担忧。整句进一步强调心灵的平静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