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依然明镜流,无家空折大刀头。
人间动是经年别,客里尤深此夜愁。
牢落关河还出塞,萧条江国更登楼。
不知何处风砧发,添得诗人两鬓秋。

《中秋》

满目依然明镜流,无家空折大刀头。

人间动是经年别,客里尤深此夜愁。

牢落关河还出塞,萧条江国更登楼。

不知何处风砧发,添得诗人两鬓秋。

注释:

  • 诗句一:“满目依然明镜流”描述了中秋之夜,月光如流水般清澈明亮,仿佛能照见人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 诗句二:“无家空折大刀头”表达了一种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好像在中秋节这样的团圆时刻,自己却如同失去了归宿一般。
  • 诗句三:“人间动是经年别”反映了作者对于人间聚散无常的感慨,暗示着即使身处节日之中,也无法避免这种生离死别的寂寞。
  • 诗句四:“牢落关河还出塞”透露出作者对于边关的遥远和边疆的孤寂,也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 诗句五:“萧条江国更登楼”描绘了作者因思乡而登上高楼的情景,展现了一种深深的乡愁与时代变迁的沧桑感。
  • 诗句六:“不知何处风砧发”表达了作者在异乡他乡听到风中传来砧声的困惑和寂寞,加深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哀叹。
  • 诗句七:“添得诗人两鬓秋”意味着在这样沉重的情绪下,诗人的头发已经变得稀疏,这既是岁月无情的见证,也是诗人内心悲凉的一种体现。

赏析:
中秋之夜,苏轼以“明月几时有”的名句起笔,勾勒出了一幅清冷明亮的月景画卷。然而,诗中的主人公似乎并未沉浸在这宁静美好的氛围中,他的心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一方面,他在明月之下感受到天地间无边的辽阔与宁静,仿佛洗净了人间的喧嚣和疲惫;另一方面,他又被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羁绊所困扰,感到彷徨无助和孤独凄凉。

诗中“牢落关河还出塞”,反映出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在中秋这样的传统佳节,他却无法与家人团聚,反而要面对国家的边患和边疆的荒凉,这无疑加重了他心中的忧愁。“不知何处风砧发”,则进一步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这异乡他乡听到风吹过的声音所产生的共鸣。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将中秋之夜的美景与诗人的内心世界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诗人那种既超然物外又深陷其中的矛盾心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