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亭前,宜春台上。
物有万殊,春无两样。
住不顾去底,犹欠劈面拳。
去不顾住底,好与拦腮掌。
直饶去住两忘,如龙似象。
未免卸下衲衣,连挥痛棒。
棒折也不放,是罚是赏。
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

注释:

飞雪亭前,宜春台上。

物有万殊,春无两样。

住不顾去底,犹欠劈面拳。

去不顾住底,好与拦腮掌。

直饶去住两忘,如龙似象。

未免卸下衲衣,连挥痛棒。

棒折也不放,是罚是赏。

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

赏析:

这首诗以“飞雪亭前,宜春台上。物有万殊,春无两样。”开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飞雪亭前,宜春台上,万物皆有其独特之处,而春天却并无两样。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更表达了诗人对于万物的独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住不顾去底,犹欠劈面拳。去不顾住底,好与拦腮掌。直饶去住两忘,如龙似象。未免卸下衲衣,连挥痛棒。棒折也不放,是罚是赏。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这几句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诗人通过对比和比喻,表达了对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深刻认识。

“住不顾去底,犹欠劈面拳。”这里的“劈面拳”是一种攻击性的武术招式,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只关注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顾及他人的需要和感受,那么他的生活就会缺少活力和动力,就像缺少了攻击性一样。

“去不顾住底,好与拦腮掌。”这里的“拦腮掌”也是一种攻击性的武术招式,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权益,那么他的人际关系就会出现问题,就像被人从后面打了一拳一样。

“直饶去住两忘,如龙似象。”这里的“龙”和“象”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它们分别代表了灵活多变和稳健稳重的性格特点。诗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灵活变通,同时又能保持稳健稳定的心态,那么他就能够在各种环境中游刃有余,就像龙和象一样。

“未免卸下衲衣,连挥痛棒。棒折也不放,是罚是赏。”这里的“衲衣”是一种佛教服装,代表着清净和修行的状态。而“痛棒”则是指打人的惩罚或奖励。诗人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修行,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那么他就会像僧人一样清净自在,即使遭受到打击或奖赏也不会有所动摇。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人生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传统哲学和文化的理解,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态度和价值观。它鼓励人们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同时也强调了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