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地产桑谷,为民衣食资。
井田取什一,公私两俱宜。
今者异古昔,苛征常倍蓰。
倍蓰犹未厌,泛索仍无时。
官因字民设,胡为反害之。
尽以应上求,民病莫能支。
织者恒苦寒,耕者恒苦饥。
空村绝鸡犬,败屋多流离。
白叟与我言,其言乃如斯。
老夫为悲吟,闻者当致思。
【注释】
厚地产桑谷: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桑树和谷子。
井田取什一:古代的井田制,每户分得公田十亩,私田百亩,其中公田十亩按人口比例分配给每个家庭,私田百亩由国家征用。取:征收。什一:十分之一,即百分之十。
公私两俱宜:公田与私田都有利于国家。
今者异古昔:现在的情况与过去有所不同。
苛征常倍蓰:重税常常是过去的五倍。蓰:同“倍”,五倍。
泛索仍无时:随意勒索仍然没完没了。
官因字民设:官吏根据百姓的需要设立的。
字:治理、安排。
胡为反害之:为什么要反过来伤害百姓呢?
尽以应上求:全部用来满足皇帝的请求。
空村绝鸡犬:村庄空荡无人声,连鸡狗都没有。
败屋多流离:破败的房屋多是流离失所的人。
白叟与我言:白发的老人给我诉说。
其言乃如斯:他的话是这样。
老夫为悲吟:我因此悲吟。
闻者当致思:听到这些话应该引起深思。
【赏析】
《感时》,乐府诗,共四句,前两句写诗人看到农民在寒冬里辛苦劳作,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而官吏却依然向老百姓征收重税;后两句写诗人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愤怒和不满。全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第一联:“厚地产桑谷,为民衣食资。”这两句描写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种植桑树和谷物,为人们提供衣物和食物。这里的“衣”和“食”指的是人们的基本需求。
第二联:“井田取什一,公私两俱宜。”这两句描述了古代的井田制度。公田和私田的比例是固定的,公田用于供人使用,而私田则可以自由使用。这里的“公私”指的是政府和个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公田和私田各有其用途,都是必要的,而且都有利于国家。
第三联:“今者异古昔,苛征常倍蓰。”这两句描述了当前的情况与过去不同。现在的统治者征收的赋税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五倍。这里的“苛征”指的是重税,“倍蓰”指的是五倍以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的统治者征收的赋税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五倍以上。
第四联:“倍蓰犹未厌,泛索仍无时。”这两句描述了当前的税收问题。虽然赋税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但统治者们仍然没有停止征税的意思。这里的“泛索”指的是随意征税,“无时”表示没有时间限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赋税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统治者们仍然没有停止征税的意思。
第五联:“官因字民设,胡为反害之。”这两句指出了统治者的不公平行为。他们根据百姓的需求设立官职,但为什么反而伤害了百姓呢?这里的“字”指的是治理、安排,“害之”指的是伤害了百姓。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统治者们根据百姓的需求来设立官职,但却反过来伤害了百姓。
第六联:“尽以应上求,民病莫能支。”这两句描述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所有的财富都用来满足皇帝的请求,而百姓却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这里的“应上求”指的是满足皇帝的请求,“病莫能支”指的是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所有的财富都用来满足皇帝的请求,而百姓却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
第七联:“织者恒苦寒,耕者恒苦饥。”这两句描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织布的人常常忍受寒冷,种地的人常常忍受饥饿。这里的“苦寒”指的是忍受寒冷,“苦饥”指的是忍受饥饿。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农民们的生活非常艰难。
第八联:“空村绝鸡犬,败屋多流离。”这两句描绘了农村的景象。空荡荡的村子里没有鸡鸣狗吠的声音,破旧的房子到处都是流浪之人。这里的“绝”表示消失,“败”指的是破旧,“流离”指的是四处流浪。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农村的景象非常凄凉。
第九联:“白叟与我言,其言乃如斯。”这两句描述了老人的遭遇。白发的老人向我诉说他的遭遇,他说的都是如此这般的事情。这里的“白叟”指的是年老的人,“其言乃如斯”表示他说的内容就是这样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老人的经历就是这样的。
第十联:“老夫为悲吟,闻者当致思。”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我因此感到悲伤并吟诵这首诗篇,听到这首诗的人应该引起深思。这里的“悲吟”指的是悲痛地吟诵,“听者当致思”表示听到这首诗的人应该引起深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因为这首诗而感到悲伤并吟诵它,听到这首诗的人应该引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