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翁卧病山之阿,东村沈老来相过。
首言年饥苦无备,次说时政多烦苛。
其间数事尽切己,具有本末非差讹。
农家累世服畎亩,此外宁复知其他。
世道愈变俗愈薄,天意亦复相折磨。
举贷养蚕不收茧,尽瘁耕耨田无禾。
千疮百孔正难补,前月里正来催科。
家贫乏钱办酒食,卖却养命双种鹅。
昨朝县吏又追唤,真如鸟雀遭网罗。
儿女啼号顾弗及,心如乱丝头绪多。
西邻寡妇更可念,譬彼坏木无枝柯。
饥寒交煎绝生意,母子牵挽沈于河。
句句皆从痛肠出,语罢涕泣俱滂沱。
民之多艰有如此,于乎彼苍其奈何。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下面是逐句注释及赏析:
- 听野老所言
- 诗的开头,“听野老所言”,表明诗人正在聆听一位年迈的乡民谈论时事的看法。这里的野老可能是指当地的农夫或普通百姓,他们对于国家和民生问题有着直接而深刻的感受。
- 衰翁卧病山之阿
- “衰翁”指的是年老体衰之人,“卧病山之阿”则描绘了一种隐居的生活状态,暗示着诗人可能厌倦了世俗的纷扰,选择在山林之中寻求心灵的宁静。
- 东村沈老来相过
- “东村沈老”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者邻居,“来相过”则表示这位友人来访,两人之间可能有较深的情感联系。
- 言年饥苦无备
- 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即饥荒。诗人通过询问对方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饥荒的准备,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 时政多烦苛
- 接着诗人提到时政方面的问题,认为现在的政治环境过于复杂严苛。这反映了作者对当前政治状况的不满和忧虑。
- 间数事尽切己
- 这里诗人提到了几件事情,这些事情都与自己息息相关,说明诗人对这些问题非常关注,并试图从中寻找解决之道。
- 具本末非差讹
- 诗人强调这些事情都是有根有据、合乎逻辑的,没有错误。这表明诗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理性,不盲目相信谣言。
- 农家累世服畎亩
-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农民们的辛勤劳动,他们世代相传,致力于农田耕作。这体现了农民对于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执着追求。
- 宁复知其他
- 诗人通过反问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绪,意味着除了这些农业活动之外,他们可能已经没有其他技能或知识可以运用了。
- 世道愈变俗愈薄
- 诗人观察到社会风尚的变化,认为人们的品行越来越差。这种看法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担忧。
- 天意亦复相折磨
- 最后一句表达了一种宿命论的观念,认为上天也会对人们施加磨难。这可能是诗人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一种无奈接受。
- 举贷养蚕不收茧
- 这里提到的是农活中的一种困境,即借贷养蚕但最终没有得到蚕茧。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
- 尽瘁耕耨田无禾
- 诗人描述了农民们在田地上辛勤劳作却颗粒无收的情景。这反映了农民们对于农作物收成的极度失望和绝望。
- 千疮百孔正难补
- 这句话形容国家和社会的状况十分糟糕,到处都有问题需要修补。这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夸张描绘。
- 前月里正来催科
- 诗人提到了地方官员的催税行为。这可能意味着农民们面临着额外的经济负担,被迫缴纳更多的税款。
- 家贫乏钱办酒食
- 诗人表达了家庭贫困,缺乏资金购买食物的情况。这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无助。
- 卖却养命双种鹅
- 由于家庭贫困,诗人不得不卖掉了自己辛苦养殖的鹅来维持生活。这显示了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出牺牲。
- 昨朝县吏又追唤
- 昨天早晨,县官又来找诗人,这次是因为税收等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 真如鸟雀遭网罗
- 诗人用“鸟雀遭网罗”这个比喻来形容自己的处境,仿佛鸟儿被捕捉一样无助。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绝望和无力感。
- 儿女啼号顾弗及,心如乱丝头绪多
- 诗人因为家中孩子的哭声而无法顾及自己的感受,内心如同乱麻般混乱。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 西邻寡妇更可念,譬彼坏木无枝柯
- 诗人想到了西邻的寡妇,她的生活更加凄惨,如同一棵被砍伐的树木只剩下枝桠。这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苦难。
- 饥寒交煎绝生意,母子牵挽沈于河
- 诗人感受到了饥饿和寒冷的双重煎熬,这使得他失去了谋生的能力。他不得不牵着母亲一起沉入水中,这是对生命终结的无奈描绘。
- 句句皆从痛肠出,语罢涕泣俱滂沱
- 整首诗充满了悲愤与无奈之情,每一字每一句都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当他说出这些诗句的时候,泪水止不住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