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艇不施楫,飘飘信天风。
夷犹清川上,远近秋光同。
听牧弄牛笛,看渔收钓筒。
闲人有至乐,何须作三公。
赤舄乃桎梏,玄衮为牢笼。
终输玄真子,寄傲烟波中。
更爱严子陵,高举如冥鸿。
诗句赏析如下:
- 诗歌原文:
白首为儒老伏波,
十年出处有风霜。
夷犹清川上,
远近秋光同。
牧牛弄笛渔樵下,
信脚看山到海涯。
闲人有至乐,
何须作三公。
- 词语解析:
- 儒:古代对学者的尊称,此处指陈师道以儒学为业。
- 伏波:汉武帝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此处比喻坚贞不屈的精神。
- 风霜:指历经世事变迁的艰辛和岁月的痕迹。
- 夷犹:犹豫不决的样子。
- 清川:清澈的河流,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环境或纯净的心灵。
- 秋光:秋天的景色,常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和美好时光的逝去。
- 信脚:随意漫步的意思,形容自由自在的状态。
- 山涯:山的边际,此处形容山野之间的宁静和深远。
- 闲人:指不受拘束、心情闲适的人。
- 三公:古代高级官职,这里用来比喻权力和地位。
- 诗句翻译与注释:
- 诗中“白首为儒老伏波”,表达了陈师道虽然年岁已高仍坚守儒家信仰,如同古代英雄马援一样坚持原则。
- “十年出处有风霜”反映了他在政治和学术上的起伏经历,既有成功的荣耀也可能遭遇困境。
- “夷犹清川上,远近秋光同”描绘了他身处优美环境中的沉思,同时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牧牛弄笛渔樵下”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 “信脚看山到海涯”传达了一种随性生活的态度,即使身处偏远也能享受自然之美。
- “闲人有至乐,何须作三公”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权位和地位。
- 关键词解释:
- 儒:儒家学说,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 风霜:比喻经历的磨难和岁月的痕迹。
- 清川:清澈的河流,象征纯洁和清明。
- 秋光:秋天的景色,常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和美好的时光。
- 信脚:随意漫步的样子,形容自由自在的状态。
- 山涯:山的边际,形容山野之间的宁静和深远。
- 闲人:指不受拘束、心情闲适的人。
- 三公:古代高级官职,这里用来比喻权力和地位。
- 赏析与思考:
- 这首诗通过对陈师道生活态度的描述,展示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他主张在动荡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不被外界纷扰所动摇。
- 诗中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平衡。
- 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诗人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鼓励人们关注并珍惜周围的自然环境。
- 写作技巧与风格:
- 此诗采用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诗句中的意象丰富而多样,从山川到海洋,从清流到秋光,都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厚情感。
- 诗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通过对平凡生活的赞美,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哲学。
- 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和谐生活的执着追求,使得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更是心灵上的慰藉。
《舟中二首》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的诗篇,更是一幅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它教会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体验简单生活中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