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要共出一只手,只教唤著沙弥来。
铁铛无脚又无耳,墙下春深荠叶开。
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颂古四十五首 其三十六
岂要共出一只手,只教唤著沙弥来。
铁铛无脚又无耳,墙下春深荠叶开。
注释与赏析: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题目为“颂古四十五首 其三十六”。诗中通过描绘一位沙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僧人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 “岂要共出一只手”,这里的“手”指的是僧人的手,意思是说僧人不需要太多的手部动作,只需要用嘴念念有词就可以了。这体现了古代僧人修行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念诵经文来修行。
- “只教唤著沙弥来”,这里的“沙弥”是佛教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年轻的出家男子,这里指的是那位僧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位沙弥不需要做太多的动作,只需要呼唤其他沙弥就可以了。这反映了古代佛教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即以沙弥为首的僧侣团体。
- “铁铛无脚又无耳,墙下春深荠叶开”,这是对沙弥形象的进一步描绘。这里的“铛”指的是僧人使用的铁锅,“耳朵”是夸张的说法,表示沙弥没有听觉,而“脚下”则是在墙上挖了一个洞,让沙弥可以爬过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位沙弥的形象就像一个铁锅一样,既没有脚也没有耳朵,只是在墙下挖了一个洞,让沙弥可以自由地移动。这反映了古代僧人生活的一种特点,即他们不需要太多的物理空间,只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就可以修行了。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荠菜已经长出了嫩芽。
-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僧人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僧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修行的方式。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的特点,也展示了古人对于生活的一种哲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