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不识剑剑下死,虎不识阱阱中死。
从上诸老,各设机关,甚于剑阱。
汝等诸人,闻如不闻,见如不见,方有少分相应。
【注释】
- 偈颂:佛教中一种韵文,用以说明佛理或颂扬佛法功德,多以七言、五言或四言诗的形式出现。
- 一百零三首:指《碛砂藏》中所收的一百零三首偈颂。
- 其五十七:即第57首偈颂。
- 蛟: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形状像龙,全身有鳞和爪。
- 剑下死:比喻遭受杀害。
- 阱:陷阱。
- 诸老:这里泛指的是当时的僧侣和高僧。
- “各设机关”:意指这些僧侣和高僧们暗中设下了种种圈套。
- 汝等诸人:指那些年轻的和尚和道士。
- 方有少分相应:意思是说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并接受他们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一些僧人和高僧暗设陷阱,使年轻和尚和道士不能真正领悟佛理的不满情绪。全诗通过描述蛟和虎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的僧侣和高僧们。
“蛟不识剑剑下死,虎不识阱阱中死。”这句话描述了两种动物的命运,它们虽然拥有强大的力量,但却无法识破自己的死亡之路。这实际上是对那些自视过高,自以为聪明的人的一种讽刺。
“从上诸老,各设机关,甚于剑阱。”这句话则进一步揭示了这些僧侣和高僧们的真实面目。他们不仅设下了种种陷阱,甚至还超过了真正的剑阱。这里的“机关”二字,既指他们设置的陷阱,也暗指他们的心思机谋。
“汝等诸人,闻如不闻,见如不见,方有少分相应。”这句话则是对年轻和尚和道士们的讽刺。他们听到这些教诲时,仿佛什么也没听见,看见这些教诲时,也仿佛什么也没看见。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心去领悟这些教诲的真正含义。
诗的结尾处,作者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从上诸老,各设机关,甚于剑阱。”这句话再次提醒我们,对于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花言巧语。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佛教文化和禅宗思想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