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雏何事出山迟,据案开缄谩朵颐。
闻道苍筤三十万,可能浑长化龙枝。
【注释】
1.双池:即双溪,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老以笋见遗:用《庄子·外物》“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事为喻。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此处指代竹冠。笋,竹的嫩茎。遗,赠送。发之皆腐:意谓竹冠已腐烂。
2.作颂戏之:即写诗嘲笑他。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友人双溪老人的竹冠赠予后写的一首讽刺诗。诗人以诙谐的笔调嘲笑双溪老人,对竹冠被赠给老人感到惋惜。诗前四句写竹冠被赠与老人,并加以赞美。“竹雏何事出山迟”,言竹冠虽好,却因年岁大而难以使用;“据案开缄谩朵颐”,言双溪老人因喜爱这顶珍贵的竹冠,所以将它放在案头,一边打开,一边张着嘴啃着它的柄儿。“闻道苍筤三十万,可能浑长化龙枝。”言这顶竹冠有三十万根,如果它能变成龙,那该有多好啊!“浑”,同“全”。龙枝,传说中龙身所化的树枝。
此篇构思巧妙,用语幽默。它不直接批评对方,而是通过赞扬竹冠,暗示老人贪慕虚荣,不知自爱,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这首诗的主旨在于讥讽,但作者并不直说,而是采用迂回曲折的方法来表达。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顶珍贵的竹冠被送到老人面前,老人高兴得张开嘴巴啃着它的柄子,还把竹冠搁在桌上。然后诗人巧妙地点出了这幅画面背后的含义,即老人之所以高兴,是因为这顶珍重的竹冠能为他服务。诗人进一步指出,虽然这顶竹冠有三十万根,但如果它能变成一条龙,那就更好了。最后诗人得出结论说:“浑长化龙枝!”意思是说,如果这顶竹冠变成一条龙,那就更加完美了。诗人没有直言老人贪慕虚荣,不知自爱,而是通过赞美竹冠来暗示这一点。这种委婉曲折、含蓄隽永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具有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