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丛林建立迟,说人无数作人稀。
阿师卷角三冬暖,恰趁开炉作供时。

【注释】

双泉:山名,在江西奉新县北。祥毡头:即“香毡帽”,古代僧人常戴的帽子。

丛林:佛教语,指寺庙林立之处。

阿师:对和尚的称呼。卷角三冬暖,恰趁开炉作供时:意谓僧房三冬如春,正是开炉烧香、施食的时候。

【赏析】

这是首咏古寺的诗。前两句写寺院之幽静与稀少,以见其珍贵;后两句写僧房之温暖,以见其清幽。全诗语言平淡,却能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此诗是作者于宣和五年(1123)秋在庐山双泉寺所作的。

首句“自古丛林建立迟”,点出题旨,指出山林寺庙自古以来就很少。接着便用第二句:“说人无数作人稀。”进一步说明原因。“无数”一词,不仅写出了人们所说的数量之多,而且突出了僧人们稀少这一事实。“道人”二字,又把僧人们与世俗之人区别开来。“作人稀”三字,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它暗示着僧人们的清贫生活。

“阿师卷角三冬暖,恰趁开炉作供时。”这两句诗是对上句的具体化和扩展。“阿师”是佛经中对和尚的通称。“卷角”是指冬天里和尚们裹脚用的布条卷起成角形,用以防寒。“三冬暖”三字,既写出了僧房内温暖如春的景象,更突出了僧人们的生活清苦。他们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在冬天裹起脚来御寒。“恰趁开炉作供时”,则点出了开炉烧香、施食的日子,说明僧人们此时正在忙着做佛事,以图积资。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僧人们冬天裹足御寒、忙于佛事等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寺院的清贫以及僧侣的艰辛生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那僧房三冬如春的温馨景象。

此诗语言质朴通俗,不事雕琢,却能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寺院的幽静、清冷、简朴和僧侣们的清高脱俗。全诗虽无一字正面赞美寺院和僧侣,却处处透出一种赞赏之情,令人感到十分新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