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蚁迭左右,铁炭互俯仰。
岁月如牧马,快骤脱羁鞅。
方希草玄雄,未羡画眉敞。
刘侯启予者,险韵写胜赏。
读之令人醒,居然见图像。
我昔曾此游,僧梵荐肸蚃。
撞钟鸣木鲤,破我颠倒想。
百年能几许,万事苦鞅掌。
丧身声利场,齿角伐犀象。
前辈晓云散,后生春水长。
君看门外辙,盛气日来往。
道人初不省,禅寂异到壤。
乃知雨花地,可以透迷网。
君侯此嘉集,尘迹已相荡。
援琴写我叹,中夜发哀响。
【注释】
磨蚁:磨,指石磨;蚁,蚂蚁;迭左右,指磨对碾。铁炭:指铁与炭的混合物。互俯仰:互相俯首仰面。指相互交错。岁月如牧马,快骤脱羁鞅:时光如骏马般飞驰,迅速摆脱束缚。
方希草玄雄,未羡画眉敞:希望有雄才大略,不羡慕画眉那样浅显。刘侯启予者,险韵写胜赏:刘侯启发我作诗,用险韵写胜景。
读之令人醒,居然见图像:读了它,使人感到清醒,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图画。我昔曾此游,僧梵荐肸蚃:我以前曾经在这里游览,僧人诵读经文,香烟缭绕,佛光普照(肸蚃:同“氤氲”,佛教语,谓佛法弥漫周遍)。
撞钟鸣木鲤,破我颠倒想:敲钟时,木鱼声声,打破了我的迷惘和妄想。百年能几许,万事苦鞅掌:人的一生能有多长时间?世事又有多少变数,让人难以掌握(鞅掌:缠绕、盘结)。
丧身声利场,齿角伐犀象:在名利场中丧生,就像象牙角被砍伐一样可悲。前辈晓云散,后生春水长:老一辈人早已离开这里,新一代的人却日益增多。君看门外辙,盛气日来往:你看那门前的道路上,行人来来往往,车水马龙。
道人初不省,禅寂异到壤:道士起初并不理解,禅宗寂静的境界却迥异于世俗之地。乃知雨花地,可以透迷网:这才知道雨花台可以让人超脱尘世烦恼的束缚。
君侯此嘉集,尘迹已相荡:您这个雅集真是太妙了,使我从纷乱的尘世中获得解脱,心境豁然开朗。援琴写我叹,中夜发哀响:我用琴弹奏一曲抒发感慨,深夜里发出哀伤的声响。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法云寺的七言律诗。诗人刘克庄因不满当时官场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归隐,他以清高自许,追求自然恬淡的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法云寺所作。诗中的刘无言,就是作者自己。全诗通过对法云寺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和志趣。
首联“磨蚁迭左右,铁炭互俯仰”,是说石磨上下来回移动,铁和炭相互摩擦。比喻时间在不断推移中,人生也在不停变化之中。诗人以“磨”、“蚁”等形象比喻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与体验:“铁”喻坚硬刚直的性格,“炭”喻柔韧灵活的态度;“叠左右”表示反复无常,“俯仰”指变化无穷。这一联既点出了法云寺的环境特色——寺庙建筑错落有致,也反映了作者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和社会的感慨之情。
第二联“岁月如牧马,快骤脱羁鞅。”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人生就像骏马奔驰,要挣脱束缚,奔向远方。诗人以此表达了对人生自由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束缚的不满。
第三联“方希草玄雄,未羡画眉敞。”是说诗人渴望像古代贤人那样具有雄才大略,而不希望像画眉那样浅显庸俗。这两句既体现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也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不满。
第四联“刘侯启予者,险韵写胜赏。”是说刘侯(作者)启发了我作诗,他用险韵写出了胜景。这里的“刘侯”指的是作者的朋友刘无言。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自己受到启发的喜悦之情。
第五联“读之令人醒,居然见图像。”则是说读了这首诗后,让人顿觉清醒,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两句既是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高度赞扬。
第六联“我昔曾此游,僧梵荐肸蚃。”回忆了自己曾经在此游览的情景,那时僧人诵经,香烟缭绕,佛光普照,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宁静。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失望。
第七联“撞钟鸣木鲤,破我颠倒想。”是说敲钟时,木鱼声声,打破了自己的迷惘和妄想。这两句既体现了诗人对佛理的领悟,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挣扎。
第八联“百年能几许,万事苦鞅掌。”是说人的一生能有多长时间?世事又有多少变数,让人难以掌握。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忧虑和感慨,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第九联“丧身声利场,齿角伐犀象。”是说在名利场中丧生,就像象牙角被砍伐一样可悲。这两句既揭示了诗人对名利场的厌恶和反感,也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探索。
第十联“前辈晓云散,后生春水长。”是说老一辈人早已离开这里,新一代的人却日益增多。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前辈们的怀念和敬仰,也反映了他对后生代的期望和关注。
第十一联“君看门外辙,盛气日来往。”是指你看那门前的道路上,行人来来往往,车水马龙。这两句既是对法云寺外景的描绘,也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
第十二联“道人初不省,禅寂异到壤。”是说道士起初并不理解,禅宗寂静的境界却迥异于世俗之地。这两句既体现了诗人对道教和禅宗的理解与认同,也表达了他对二者之间差异的看法。
第十三联“乃知雨花地,可以透迷网。”是说这才知道雨花台可以让人超脱尘世烦恼的束缚。这两句既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雨花台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第十四联“君侯此嘉集,尘迹已相荡。”是说您这个雅集真是太妙了,使我从纷乱的尘世中获得解脱,心境豁然开朗。这两句既是对作者参加这次雅集的感受描述,也反映了他对这次雅集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第十五联“援琴写我叹,中夜发哀响。”是说我用琴弹奏一曲抒发感慨,深夜里发出哀伤的声响。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反思。
整首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既有对生活、社会的观察与体验,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诗人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法云寺周围的景色和氛围,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同时,诗人还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来深化主题思想和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