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画九州,河内曰冀。
霍山崇崇,作镇积势。
我祀如何,百末旨味。
承神燕娭,诸神毕至。

【注释】

中镇:指中岳嵩山。位:位置。

【赏析】

《中镇位》是北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祭祀中岳嵩山的一首诗。全诗共七句,前四句描写了中岳的位置和地位,后三句抒发了对中岳的敬仰之情。

首联“禹画九州,河内曰冀”,描绘了中原大地的地理特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而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因此,在古代帝王看来,中岳嵩山就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一般,位于中原大地上,象征着华夏大地的中心和灵魂。这里的“河内”指的是黄河之北,也就是中原地区。而“曰冀”则是指这里被称为冀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一带。

第二联“霍山崇崇,作镇积势”,进一步描绘了中岳的地位和作用。霍山是一座著名的山峰,它巍峨壮观,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天下名胜之一。然而,更令人敬畏的是中岳嵩山,它更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山。中岳嵩山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在这里,中岳嵩山就像是一块坚实的基石,支撑着整个华夏大地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它也象征着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

第三联“我祀如何,百末旨味”,表达了人们对中岳嵩山的敬仰之情。祭祀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仪式,它代表着人们对于祖先、神明的尊重和敬仰。而在古代帝王看来,祭祀更是国家大事之一,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于中岳嵩山这样的神圣之地,人们自然更加重视和尊重。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虔诚的祈祷和虔诚的献祭来表达对中岳嵩山的敬仰之情和感恩之意。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于中岳嵩山本身的敬仰,更是对于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认同和珍视。

尾联“承神燕娭,诸神毕至”,进一步强调了中岳嵩山的重要性和神圣性。燕乐是一种典雅优美的音乐形式,它代表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审美追求。在祭祀活动中,演奏燕乐是对神明的献礼和敬意的表现。因此,当祭祀活动结束时,人们会演奏燕乐以示庆祝和感谢。在这里,“承神燕娭”意味着人们通过演奏燕乐来表达对于神明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而“诸神毕至”则是指所有的神明都来到中岳嵩山接受人们的献祭和献礼,共同见证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这不仅是对于中岳嵩山的赞美和颂扬,更是对于整个华夏民族的精神信仰的体现。

这首诗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中岳嵩山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岳嵩山的敬仰之情和感激之意。它既是一首赞美中岳嵩山的诗歌,也是一篇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