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旱相仍岁已荒,伶俜十口值还乡。
空令姓字喧时辈,不救饥寒趋路傍。
行帐马嘶尘澒洞,空村人去雨淋浪。
河平千里筋骸尽,更欲驱车上太行。
【诗句释义】
蝗灾旱灾相继发生,一年已经十分荒废。漂泊流离十口之家回到家乡。白白让姓氏名声在同辈中传扬,不能拯救饥寒之苦趋向路边。行帐马嘶声尘土弥漫,空荡的村庄人们已离去。河平千里筋骸尽净,还想驾车上太行山。
【译文】
连续两年发生蝗灾和旱灾,年成已经十分荒废。漂泊流离十口之家回到家乡,白白让姓氏名声在同辈中传扬,不能拯救饥寒之苦趋向路边。行帐马嘶声尘土弥漫,空荡的村庄人们已离去。河平千里筋骸尽净,还想驾车上太行山。
【注释】
再到新卫:再回故乡新卫。
蝗旱相仍:连年干旱、蝗虫为害。
十口值还乡:全家一起返回故乡。
姓字喧时辈:家族的姓氏在同辈中显得显赫。
不救饥寒趋路傍:无法解救自己和家人的饥荒与寒冷而只能随大流走向路边。
空令:白白让。
行帐:指行军时的帐篷。
行帐马嘶尘澒洞:指行军时马嘶声四起尘土飞扬的景象。
河平千里筋骸尽净:指黄河一带平旷千里,人烟稀少,尸骨遍野的景象。
筋骸尽净:形容尸骨遍地。
更欲驱车上太行:还要驾车继续前往太行山。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途中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首句“蝗旱相仍岁已荒”,以概括的方式交代了诗题的背景和环境,接着第二句“伶俜十口值还乡”,写出了诗人一家人不得不离开家园回到故乡的情形,第三句“空令姓字喧时辈,不救饥寒趋路傍”则进一步描绘了他们无家可归、饥寒交迫的情景,第四句“行帐马嘶尘澒洞,空村人去雨淋浪”则生动地刻画出诗人一家行路艰辛的画面,最后两句“河平千里筋骸尽,更欲驱车上太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壮志未酬,继续奋斗的决心。全诗通过写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