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百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馀百所。
鬼役天财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冈。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注释】
过:经过。晋阳故城:指古晋阳城,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晋阳有惠远祠(即佛寺),祠前有清流,水中绿树成荫,水色清澈,像镜子一样。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百里:晋阳西山是太行山的一部分,山上树木茂盛,郁郁葱葱。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指晋阳城北门,地势雄伟险要,站在城上可以看见黄河的云烟。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晋阳城内有一个望川亭,可以眺望黄河两岸的景色。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晋阳城外有一座系舟山,山上有一座白塔(白石塔)。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指唐代薛王李隆基于公元765年被安禄山所攻陷,城中居民不肯投降。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大夏门是晋阳城门之一,汾河改道,使府治从原址迁移到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只有那座巨大的屏风失去了光彩,河洛一带经历了多少次战乱和风雨?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东、西两座宫殿像龙和虎一样雄壮。金雀觚棱上面有云彩。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馀百所:不论平民百姓的房屋还是官员的府邸,都有仙人佛家的庙宇一百多座。
鬼役天财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鬼怪役使上天的财富有千万年,却让一把火把它烧成了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直到今天,那里的人民还在为失去家乡而痛哭,他们怨恨河南一带的战乱。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冈:南方人迷信鬼神巫术,用成千上万的人挖掘,把一条连绵的山坡都开辟成了道路。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官府的街道改成了丁字形,破坏了并州渠。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和平安定的时候,再看一看由官府修筑的晋阳城。
【赏析】
此诗是诗人经过晋阳古城时的观感。晋阳是太原的别称,今属山西省太原市。这首诗通过写晋阳城的兴废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之感。
开头四句描写晋阳城北的惠远祠前的河流及西山的风光景色。“翠叶银花”二句,写河水澄澈,倒映着岸边的景物,如同镜子一般。“水上西山”二句,描绘了西山如卧屏,郁郁葱葱的景色。“中原北门形势雄”,写晋阳的地理位置重要,地势也相当险要。“想见城阙云烟中”,说明晋阳的城池在云烟缭绕之中,显得十分雄伟壮观。
中间四句写晋阳城内的景况。“望川亭上阅今古”,写晋阳城内有个望川亭,可以俯瞰全城。“但有麦浪摇春风”二句,写春风吹过田野,麦浪翻滚,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后八句写战乱时期晋阳的情况。“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写战乱时晋阳城被攻破。“白塔一摧城覆没”,写白塔被毁后城墙坍塌。“薛王出降民不降”,写薛王投降时人民不肯投降。
接着又写“屋瓦乱飞如箭镞”,写战乱时人民纷纷逃难,屋顶上的瓦片乱飞,就像箭镞一样。“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写战乱中汾河改道,府治迁到了唐明村。
这几句反映了战乱给城市带来的灾难和破坏。“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写只有那座巨大的屏风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河洛一带历经战乱。“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馀百所”、“鬼役天财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都写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也写出了战乱中的悲壮景象。
最后四句写战后的重建。“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写战乱之后,人们仍然为失去家乡而感到悲痛。“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冈”、“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这些诗句表达了战乱结束后重建家园的愿望和愿望。
此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全诗通过对晋阳城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变化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