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巷蓬蒿一尺深,小轩岑寂似山林。
鸟声落枕有高下,山色阅人无古今。
客里三年侵老境,床头一易浣尘襟。
晚凉痴坐忘言里,满地西风白玉簪。

【注释】

门巷:指庭院。蓬蒿:长着蓬草的野地。岑寂:形容非常寂静。鸟声:这里用来形容人的声音。高下:指声音高低。山色:山的景致,这里指山的颜色。阅人无古今:指山的景色和人一样,没有古今之分。客里:指旅居他乡的人。侵老境:侵扰了人的衰老。床头:这里指睡觉的地方。易:换。浣(huàn)尘襟:洗涤衣服上的尘埃。痴坐:长时间地坐着不动。忘言:忘记了言语,指悟到了道理。

【赏析】

《观音院书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香山后所居的书阁中所作,表达了作者晚年退归田园、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首联“门巷蓬蒿一尺深,小轩岑寂似山林”,写自己居住在香山的观音院书阁中,门外只有一尺深的小径,四周都是蓬蒿丛草,但那小轩却显得十分宁静幽寂,就像一座无人的山林,表现了书斋环境的清幽与静谧。

颔联“鸟声落枕有高下,山色阅人无古今”,进一步描写书斋中的幽静环境。鸟儿落在枕头上发出的声音高低不等,而山色则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换,好像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一样,表现了书斋环境的恬静与和谐。

颈联“客里三年侵老境,床头一易浣尘襟”,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自己在客居他乡的生活中度过了漫长的三年时间,如今又换了新的枕头来洗涤身上的尘埃,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和岁月无情的感慨。

尾联“晚凉痴坐忘言里,满地西风白玉簪”,表达了作者在书斋中的闲适生活。在清凉的晚风中,自己长时间地坐在那里,忘却了世间的一切语言和俗事,只沉浸在书斋的宁静环境中,欣赏着满地散落的白玉簪子,享受着难得的宁静时光。整首诗通过描绘香山观音院书阁的环境、气氛、以及作者在其中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