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两度过溵阳,鞍马红尘道路长。
花月不应知我老,溪山也解笑人忙。
朔风凛凛频惊坐,夜雨萧萧偶对床。
他日水南营葬地,愧无遗爱在桐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再过郾城示伯玉知几》,全诗如下:

三年两度过溵阳,鞍马红尘道路长。    
花月不应知我老,溪山也解笑人忙。    
朔风凛凛频惊坐,夜雨萧萧偶对床。    
他日水南营葬地,愧无遗爱在桐乡。    

注释解析:

  • 三年两度过溵阳:溵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郾城县附近,是杜甫流亡途中的一个停靠之地。这里指作者在此处停留了两年时间。
  • 鞍马红尘道路长:鞍马,骑马;红尘,指代尘土飞扬的道路。道路长,形容路途遥远,充满艰辛。
  • 花月不应知我老:花和月,通常代表美好的景象或时光,但在这里它们似乎与作者的年龄增长无关,反而衬托出作者对青春流逝的感慨。
  • 溪山也解笑人忙:溪山,自然景致;笑人忙,意味着自然界的平静与人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生活的忙碌和压力。
  • 朔风凛凛频惊坐:朔风,北方的寒风;凛凛,寒冷的样子。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在严寒中被冷风惊醒的情景,表达了对环境的担忧和不安。
  • 夜雨萧萧偶对床:夜雨,夜晚的雨声;萧萧,形容雨声凄凉。这句话描写了作者在夜晚听到雨声时的孤独感,以及对孤独的无奈。
  • 他日水南营葬地:他日,将来的一天;水南,指墓地所在的方位;营葬地,指安葬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展望,希望能够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安息。
  • 愧无遗爱在桐乡:愧无,惭愧的意思;遗爱,遗留下来的美好感情;桐乡,指作者的家乡。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希望能够留给家乡一份美好的记忆。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亡途中的一次经历,通过描绘自己在溵阳、溵水之间的艰难生活,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鞍马红尘”、“花月”、“溪山”等,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