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眉袖手出岩阿,及至拈花事巳讹。
千古雪山山下路,杖藜无处避藤萝。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释迦出山息轩画
庞眉袖手出岩阿,及至拈花事巳讹。
千古雪山山下路,杖藜无处避藤萝。
注释:
释迦:即佛陀,佛教创始人。
息轩画:指佛陀出家为沙门,在灵山(今江苏常州)讲经说法。轩,指佛塔。画,指壁画。
庞眉:长而下垂的眉毛。
袖手:不参与世事,袖手旁观。
出岩阿:指佛陀离开印度,到菩提伽耶修行之地。
拈花:佛教故事中佛陀在鹿野苑向众比丘说“如是我闻”时,摩揭陀国国王舍利弗微笑,佛陀便以此表示已将佛法传授给他。后因用“拈花微笑”比喻启发人或暗示人。事已讹,意谓此事已成为传说、讹传。
千古:很久很久以前。
雪山:指喜马拉雅山脉。
山下路:指从喜马拉雅山脚下到灵山的道路。
杖藜:拄着拐杖。
藤萝:缠绕攀附植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佛陀出山讲经的故事。诗中通过描绘佛陀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对佛陀智慧和慈悲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
首句“庞眉袖手出岩阿”,以佛陀的形象开篇,庞眉表示其高深莫测的智慧,袖手则表明其淡泊名利,不问世事。这句诗通过对佛陀形象的描绘,引出了下文的故事。
颔联“及至拈花事已讹”,指出佛陀在鹿野苑讲经时,曾以拈花示众,然而此事已被讹传为“拈花微笑”。这句诗既点明了故事的出处,也暗含了对这个故事真实性的质疑,引发读者的思考。
颈联“千古雪山山下路,杖藜无处避藤萝”,描述了从喜马拉雅山脚下到灵山的道路崎岖险峻,而诗人却无法找到一处可以避开藤萝的地方。这句诗既描绘了山路的艰险,也表达了诗人对佛陀道路艰难的感叹。
尾联“千古雪山山下路,杖藜无处避藤萝”一句,与首联相呼应。诗人以“杖藜无处避藤萝”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事无常、人生艰辛的感慨。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认为世间一切皆是佛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悟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