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梅半树倚枯槎,路入湖心第几家。
水月荒凉谁复问,游人多只看荷花。

【注释】

孤山:今名北高峰,在杭州西湖南岸。半树:一半。倚枯槎:依傍着枯槎。槎:木筏或木排。第几家:指湖中人家。水月荒凉:湖面上的月色很荒凉。谁复问:还有人去问吗?游人多只看荷花:游人在欣赏风景时,只注意看荷花。

【赏析】

《孤山》,是南宋诗人林升所作。此诗写于淳熙七年(1180年)春三月,当时诗人任太常博士、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主簿。

首句“老梅半树倚枯槎”,写湖边的梅花,已开得七零八落,枝干横斜,半边靠着枯槎(即残破的木头)。这是说,湖边已有一年没有水了。这一句是写景,也是写情,是实景实写,又兼有虚写。从字面上理解,“枯槎”二字,也含有作者对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讽刺之意,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愤慨心情。

次句“路入湖心第几家”,进一步描绘了西湖湖面的凄凉景象。诗人以“第几家”三字,把湖中人家写得活灵活现,仿佛是一幅画儿,使人如临其境。

第三句“水月荒凉谁复问”,进一步写湖中的景色。水波不兴,月亮显得格外清冷,一片荒凉,没有人去过问了,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他的感受。

末句“游人多只看荷花”,是对前三句的总结和升华。荷花虽然美丽,但毕竟是水中之物,不是人们可以随意观赏的。所以,即使有人欣赏荷花,也只能在荷花下面徘徊,而无法接近它。

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精炼。诗人通过描写孤山的梅花、枯槎、湖水和月色等景物,以及游人只能远观荷花而不能近赏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处境的忧虑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