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光如空山在天,好风佳日散晴烟。绿阴成盖厓树连,野桥杨柳亦娟娟。
担簦之子何促速,况有荷杖当我前。茅堂独坐岂待客,或者傲兀忘流年。
又疑浣花溪上叟,索句未得掩两肘。对树不语胡为然,将非得诗不得酒。
好客不来两何有,耐可有酒有客无诗篇。出门谅不可,天地乌用我。
乃不使之老为农,耕种南山田。陶公秫熟五十亩,往往为酒愁无钱。
不如两渔翁,静钓春江船。有时掣得十尺鱼,紫鳞耀日锦色鲜。
卖鱼买酒自可醉,仰歌明月披蓑眠。金陵美酒斗十千,老客抱瓮双桧边,长日渴吻流无涎。
六代江山眼中好,六帝池台没荒草。五锦骢,嘶满道,归来辄向蓬莱岛。
蓬莱岛,海上仙,凝波倒影发正玄。百年未信人能老,大笑长呼罗稚川。
江天一色山如画,好风佳日散晴烟
诗中描绘的是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色。首句“江光如空山在天”,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江水与天空相接的宽阔画面,仿佛天地间只有这无边的江水和苍茫的群山。接着“好风佳日散晴烟”,则点明了此时正是一个天气晴朗、微风吹拂的美好时光,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大地上。这样的描述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也传达出诗人对这份美好时光的珍惜。
第二联“绿阴成盖厓树连,野桥杨柳亦娟娟”,进一步细化了这幅画面。绿树成荫,树木连绵不绝,构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野桥边杨柳婆娑,显得格外柔美。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进入第三联,“担簦之子何促速,况有荷杖当我前”,引入了人物活动,一位背负行囊的旅人匆匆行走,而他前方还有一位手持拐杖的老者。这里的“荷杖”暗示了老者或许正因年老体衰而步履蹒跚,但依然坚定地前行。这一对比,不仅展现了年龄与体力的差异,更体现了人生态度的不同——无论年纪大小,都应该保持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第四联“茅堂独坐岂待客,或者傲兀忘流年”,则是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诗人选择独自坐在简陋的茅草屋内,不急于接待客人,而是选择享受这份清静的时光。这种生活态度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以及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最后两句“又疑浣花溪上叟,索句未得掩两肘。对树不语胡为然,将非得诗不得酒。”通过回忆与想象,增添了诗句的深度和层次。诗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老叟在浣花溪边寻找诗句,却始终未能成功,他只得一边对着树发呆,一边品酒,感叹诗歌与美酒不可兼得。这种描写既增添了诗意,也引发了读者对生活中艺术与物质之间关系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生活状态。诗人戴叔伦通过这首诗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其不仅仅是一次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和升华。